什么叫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探讨

2024-05-20

1. 什么叫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探讨

产指企业;学指大学;研指科研单位。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企业、大学、科研单位相互协同合作开展研发与创新。
而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是指其中的写作机制、利益共享机制、风险共担机制和学习机制

什么叫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探讨

2. 扎实推进产学研用战略合作

2014年1月8日,中国地质科学院与亿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京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小烈与亿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邓伟分别代表双方在战略合作协议上签字。地科院副院长董树文、吴珍汉,亿阳集团总裁助理李兆伟,亿阳矿业董事长梁再森、高级顾问章安生、总裁助理赵更书,院办公室、科技处、实验管理处、尾矿利用中心、全球矿产资源战略中心等部门负责人出席签约仪式。根据协议,双方将在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全球矿产资源获取、矿产勘查技术方法等领域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加大协同创新力度,搭建产学研用平台,通过整合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资源,开展应用技术研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2014年1月15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北京签署了联合研发引进多功能5000吨大压机的合作协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万清祥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振民、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赵来时、深部物质研究专家王超,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小烈,董树文副院长,吴珍汉副院长和相关处室负责人出席了协议签署仪式。长期以来,双方一直保持着紧密合作关系。此次联合设计和研制多功能5000吨大压机、共同建设国际一流的地球深部物质高温高压实验室,可以充分发挥“科教战略联盟”的协同创新与集成创新优势,在模拟地壳和上地幔岩石环境与地质过程、深源地震、成矿机理、能源开发和新型材料研发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

中国地质科学院与亿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中国地质科学院与亿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座谈会


中国地质科学院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签署联合研发引进多功能大压机合作协议

2014年5月9日,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古动物化石保护开发与研究工作三方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京举行。中国科学院邱占祥院士、周忠和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王瑞江副院长、吴珍汉副院长、地质所高锦曦副所长等相关领导专家出席了签约仪式。签约仪式由甘肃省临夏州副州长王建华主持。三方同意设立临夏盆地古动物化石保护与研究科学指导委员会,中科院周忠和院士任委员会主任,董树文副院长任委员会副主任。根据协议,中国地质科学院将积极组织本单位研究人员,在临夏盆地基础地质学领域开展研究工作,推动临夏和政古动物化石的研究和保护。

签署古动物化石保护开发与研究工作三方合作协议


中国地质科学院与西南能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贵阳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14年5月26日,中国地质科学院与西南能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贵阳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贵州矿产资源大型招商引资推介会暨签约仪式上,王小烈书记与西南能矿集团总经理赵震海分别代表双方签署了《科技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议签订前,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地科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小烈,副院长吴珍汉一行与西南能矿集团进行了座谈。王小烈书记、李在文董事长分别介绍了各自优势,双方将在地质找矿和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2014年7月7日,中国地质科学院与西南能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京签订了联合共建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协议。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小烈,院常务副院长、党委副书记朱立新,副院长吴珍汉,肖序常院士、陈毓川院士、毛景文副所长,西南能矿集团董事长李在文,副董事长、总经理赵震海以及双方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了签约仪式。签约仪式前,双方进行了座谈。此项工作旨在落实双方《科技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搭建产学研用结合平台、培养企业高层次人才、服务贵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3. 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由什么牵头

法律分析: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法律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第三条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7.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
8.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9.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加强学风建设,坚守学术诚信。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支持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构筑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
10.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优化国家科技规划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完善科技评价机制,优化科技奖励项目。加快科研院所改革,扩大科研自主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加大研发投入,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对基础前沿研究支持。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健全科技伦理体系。促进科技开放合作,研究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

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由什么牵头

4. 怎么搭建新型产学研用技术创新体系?

23日下午,西北大学、西安巨子生物基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签约。“今天签约的两个项目,一个是胶原蛋白在医学材料领域深入应用的项目,另一个是稀有人参皂苷在预防医学和营养医学方面的应用项目。我们计划把这两个项目在高新区进行转化,两个项目转化后预计将带来80亿元到110亿元产值。”昨日签约仪式后,西安巨子生物基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严建亚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西北大学、西安巨子生物基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基于国内外对于安全高效人源性胶原蛋白的迫切需求,立足全长胶原蛋白的发酵合成及其衍生生物医用材料的精细制造技术,在功能修复敷料和体内可植入型医疗器械行业领域重点研发创新性胶原类生物医用材料和产品,全力打造集生物技术科研开发、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于一体的标志性基地,技术转让金额1亿元,项目计划投资4亿元,建成后年产值预计达30亿元。
“同时双方立足研究高效抗肿瘤、降压、降血糖系列稀有人参皂苷生物发酵合成与酶法修饰转化的产业化制备技术,开展新型天然药物活性成分及新功效研究为主的创新药物开发,研制一批新型预防医学和营养医学产品,实现多种高活性抗肿瘤化合物从实验室毫克级的水平跨越式实现百公斤级生产,技术转让金额1亿元,项目计划投资6亿元,建成后年产值预计达50亿元。”严建亚表示,两个项目的落地转化,可为我省创新医疗器械、新药、预防医学产品研发和应用提供有力支撑,助推相关领域快速发展,搭建新型产学研用技术创新体系,围绕生物医药领域全力打造硬科技之都,助推“大西安”建设。

了解到,西安巨子生物基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已成为生物材料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其聚焦于皮肤区学、医疗器械、预防医学和营养医学三大健康产业方向,是我国科技自主创新的典型代表。该公司研发的类人胶原蛋白核心技术被陕西省科技厅组织专家鉴定为国际级领先水平。获得2013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位列该领域第一)、2016年国家专利金奖、2017年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公司成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组建了‘陕西省生物材料重点创新团队’及两个省级工程中心,成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严建亚说,通过相关平台,企业收集消费者的需求和反馈意见等,并将这些反馈给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这样在产品研发过程中研究人员会充分考虑用户意见、需求方向,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下,“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企业和产业及产品结合得更紧密,院士工作站研发成果更贴近市场和消费者,所以成果更容易转化。” 

5. 产学研如何打造技术创新

您好,产学研打造技术创新方式如下:第一,政府要营造有利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政策环境。一是应健全法律法规。针对当前国内有关产学研合作法律的相对分散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建议在对现有相关法规政策梳理分析的基础上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形式、各方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以及优惠政策等做出明确规定。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法规,从而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有效开展打造一个法律定位清晰、政策扶持到位、监督管理严格、市场平等竞争的良好法律环境。二是完善财税政策。应加大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财政投入力度。以国家科技发展计划为载体,设立相应的研究计划,财政扶持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的建立。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税收补偿机制,激励企业加大对产学研合作的投入。对符合规定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产品给出明确界定,并给予优先采购权,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摘要】
产学研如何打造技术创新【提问】
您好,我是百度特邀职业答主:linda老师[亲亲]。
我已经到了您的消息,正在整理答案[心],
会尽量在3~5分钟内回复您[大红花]。
您有其他问题也可以随时补充哈~[观望]【回答】
您好,产学研打造技术创新方式如下:第一,政府要营造有利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政策环境。一是应健全法律法规。针对当前国内有关产学研合作法律的相对分散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建议在对现有相关法规政策梳理分析的基础上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形式、各方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以及优惠政策等做出明确规定。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法规,从而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有效开展打造一个法律定位清晰、政策扶持到位、监督管理严格、市场平等竞争的良好法律环境。二是完善财税政策。应加大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财政投入力度。以国家科技发展计划为载体,设立相应的研究计划,财政扶持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的建立。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税收补偿机制,激励企业加大对产学研合作的投入。对符合规定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产品给出明确界定,并给予优先采购权,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回答】
第二,建立和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目前,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还不健全,缺乏一个比较有效的社会科研资源整合机制,产学研结合的组织形式比较松散,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主体地位难以到位,行为短期化、形式化,往往以临时组合争取政府项目为目的,缺少长期的战略性合作,缺乏满足产业技术创新的持续性,缺乏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保障机制,大量的科研成果无法直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一是实施“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分配方式。要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利益与风险共担的责任制度,实现分层次、分阶段的风险责任。例如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相应创新成果的市场适应性风险由企业承担,但企业可以采取提成、技术入股、技术持股的分配办法,将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得的报酬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减少企业的风险压力。二是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信息平台。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通讯系统和计算机技术手段,构建面向全社会的产学研联合信息网,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建立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咨询评价系统,为产学研各方提供合作项目的参考资料,也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相互了解提供共享平台。【回答】
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如果您的问题已经解决, 
可以点击右上角“结束服务”, 
并给予赞.[心] 祝您生活愉快~随手点个关注,
下次咨询不迷路哦~[嘻嘻][大红花]【回答】

产学研如何打造技术创新

6. 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什么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

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这将极大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企业的技术能力不再像过去那样弱小了,尤其是出现了一批创新型的领军企业,针对产业前沿技术展开了大量的研发工作,具备了参与全球竞争的实力,也有能力牵头联合大学和院所开发前沿技术。这种历史性的变革,决定了创新型的领军企业可以在国家的科技计划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扩展资料:
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的措施:
要实现“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真正落地,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出台相关的政策或管理办法加以引导和推进。过去在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和案例,可以在推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的过程中加以借鉴。
要切实推动领军企业在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中发挥更大作用,还需要结合企业的特点,深化改革当前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管理中的一些制度和惯例,更好地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7. 如何促进产学研合作?

产学研,顾名思义,必须由企业、高校、研究所三方共同努力,这其中政府部门有很大的推动作用。首先,必须全面了解本区域企业技术需求或者说资源优势,其次,由政府牵头,组织企业与相关高校对接,以项目或长期合作关系推动双方合作。这其中,企业的积极性、政府的推动力、资金的投入、项目的创新点都至关重要。

如何促进产学研合作?

8. 产学研合作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产学研合作按合作主体的关系可分为:校内产学研合作模式、双向联合体合作模式、多向联合体合作模式、中介协调型合作模式。1.校内产学研合作模式高校为促进教学与科研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筹措教育经费,利用校内自身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自己研究出的科技成果和人才优势,创办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并将经营实体与教学实习基地合二为一,以达到人才培养、科研发展与经营效益并举的目的。该模式的优势在于,便于学校统一有效地管理和规划;能更好更快地把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能促进学校主动进行市场定位,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能快速地获得收益,为学校创造新的就业岗位,缓解人事体制改革带来的人力资源闲置的压力;能较好协调教学、科研与产业间的关系。但该模式由于学校既是企业的创办者,又是企业的经营者,因而自己的优势不在商品的生产与经营,而是人才、科研与技术,把精力花在合作的经营上,就势必偏离教学与科研的中心。2.双向联合体合作模式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市场化的经营与生产不是高校的优势,学校市场开发能力弱,校内企业资产薄弱。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产学研有必要与校外企业结合。通过与高校合作,校外企业获得了人才、成果与技术的有力支撑,提高了企业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促进了企业的不断发展与市场份额的拓宽。该模式的特点是迅速直接,合作多以单个项目或成果为主,优势互补明显,主要侧重一次性操作,技术转让、项目转让、服务咨询、人员培训是其主要形式,转让或项目履行完成,合作终止,学校无须再投资,不承担什么风险。然而,这种合作模式由于是限于直接利益双方,因行业差异导致各自不同的出发点,引发诸如观念与认识上、权益与利益上、信息与沟通上、经费与政策上等的分歧难以调和,致使合作成功率不高。3.多向联合体合作模式市场是有风险的,谁都想把风险化解到最低程度。有的成果、特别是大型项目,尽管有市场,因投资大,是双方合作无法解决的,于是就出现以三主体为主要形式的多向合作模式。三向包括:技术成果方(高校)、出资方(金融机构或个体资本投资者)与生产经营企业。其特点是:合作紧凑规范,风险低,合作期限长潜力大,收益明显。由于投资需求大,出资方非常谨慎,合作前期的谈判颇费周折,有的技术成果方涉及到多所高校,几方同样存在着权益与利益的问题,故成功率较低。该模式追求的是规模效益,大市场。4.中介协调型合作模式由于前几种合作主体都是直接利益方,在合作的整个过程中,有的分歧难以消除,如技术成果的成熟度问题、资金投入是否到位、产品开发与市场进入是否有效、权益与利益的拥有与分配标准等。另外,经常因为信息交流渠道不畅导致校方成果价值与企业方的市场机会流失。于是,近年出现了以中介机构为纽带的合作模式。中介机构有政府的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校产业推广服务中心、社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以及一些媒体附属的科技成果传播机构等。其特点是:广泛收集产学研合作的供需信息,多形式传播信息,主动牵线搭桥,以中介人的身份协调各方分歧,并提供某种形式的担保,负责信息真实性的调查与利益分割等,可潜意识地降低供需多方的风险程度,促进合作成功。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