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来的终于来了,鸿蒙之后,国产操作系统再传喜讯

2024-05-20

1. 该来的终于来了,鸿蒙之后,国产操作系统再传喜讯

   文 | C君科讯 排版 | C君科讯  
      该来的终于来了,鸿蒙之后,国产操作系统再传喜讯   
        “缺芯少魂”这个词汇在最近几年里被反复地说,但是,这并非是一个新词,   早在1999年的时候,时任 科技 部部长徐冠华就说过“缺芯少魂”的问题,而芯自然就是芯片,而魂自然就是操作系统。   
     当时也许没有引起国内技术企业的太多重视,但是2018年以后发生的一系列的事情,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明白自主研发技术的重要性,   特别是在芯片和操作系统领域。   
        毕竟,在当下的信息时代里,芯片和操作系统是构建信息大厦的基石,如果这两项核心技术无法掌握在手中,那将严重影响我们的信息安全,为了解决这两大问题,   近几年以来,我们在芯片和操作系统上,不断投入人力和物力,在芯片领域已经在突破28nm的关键时刻,一旦突破我们将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芯片自由。   
     而在操作系统方面,华为在2019年成功发布了,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鸿蒙系统,摆脱了Android和iOS系统在我国市场上的垄断局面,并且经过近三年以来的努力,根据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   鸿蒙操作系统的装机总量已经超过了2.4亿台,这也就意味着如今的鸿蒙系统已经成功的跃过了“系统生死线”。   
        并且,凭借着华为旗下设备的体量,鸿蒙系统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三大移动操作系统,用户体量仅次于Android和iOS,另外,由于鸿蒙系统还进行了开源,推出了OpenHarmonyOS,相信未来搭载鸿蒙系统的设备还会更多,并且,华为如今也在加速鸿蒙软件生态HMS的布局发展。  
     可以说,从当下的情况来看,未来的鸿蒙势必会成为比肩甚至超越Android和iOS的存在,   毕竟相较于Android和iOS,鸿蒙系统从诞生之初的定位就是“多终端操作系统”,所以鸿蒙系统的应用领域势必要比Android和iOS更加广泛。   
        所以说,鸿蒙系统的出现算是极大地解决了我国市场“少魂”的问题,但是却也没有完全的解决,   因为在桌面操作系统上,微软的Windows系统依旧我国市场份额最大的操作系统,没有之一。   
        而导致这样的结果出现,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则是,基于国产Linux适配的软件太少,导致其无法很好的解决用户的一些需求。   其二则是因为,国产Linux的版本太多,并且每一家的系统由于对Glibc库的随意修改,导致很多的不统一,这就造成了也许在麒麟系统上能够使用软件程序到了UOS系统上就不能很好的兼容使用,   因为每家的标准不一样,也导致了软件开发者疲于应对,最终导致打造出来的产品显得枯枝乱造。   
        基于此,为了改变这个情况,在6月底,国内首个桌面操作系统根社区openKylin正式发布,   其发布所带来的最大的意义就在于,未来将发布统一软件的标准,这样就可以让应用开发者集中力量去开发一套对应的成熟软件,并且对其进行维护升级。   
     如此,这般将能够极大减轻软件开发者的开发难度,同时也能够提升应用的质量,而优质的应用体验将给用户带去更友好的操作体验,进而为国产操作系统带去更多的新用户的加入。  
        而这也意味着该来的终于来了,因为大众期待这一刻已经太久了,   之前外界一直呼吁国内的桌面开发厂商应该集中力量共同攻克系统生态问题,打破Windows系统对于国内市场的垄断,现在,目标终于实现了。   
     这也意味着在鸿蒙操作系统之后,国产操作系统再传喜讯,因为当下的鸿蒙操作系统可以说一切都已经具备,只需要不断扩大其在全球市场上的软件生态,就可以稳步推进成为超越Android和iOS的现象级操作系统。  
        而目前,国产操作系统也进入到了这个阶段,共同努力推动国产软硬件的全面且优质的适配,就可以实现对于Windows系统在国内市场垄断的有效制衡,毕竟国产操作系统目前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国内市场取代Windows系统,而国内的绝大多数用户,对于海外应用的需求并不大,   所以只需要解决国内应用的全面适配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取代Windows系统。   
     相信这个过程也不会太久,最多三年就可以看见成果,届时相信会有更多的国内用户接受国产操作系统。  
     你看好国产桌面操作系统未来的发展吗?你觉得国产桌面操作系统能否完全取代Windows系统呢?  

该来的终于来了,鸿蒙之后,国产操作系统再传喜讯

2. 3000万已拿下!鸿蒙势如破竹,扛起国产操作系统大旗

 当前全球范围内,操作系统被微软、谷歌、苹果三大巨头垄断,国内 科技 企业的产品大多使用微软、安卓系统。而华为鸿蒙推出仅短短一个月,就已突破3000万用户量,这样的成绩对于一个新系统来说是非常可观的,以现在的速度年底突破2亿台设备接入鸿蒙或将不是问题!  
      
    微软、谷歌、苹果称霸操作系统 
   微软可以称得上是台式电脑操作系统的霸主,几乎除了苹果电脑,所有品牌的电脑搭载的都是微软Windows系统。而绝大多数手机、平板等高端电子设备搭载的是谷歌安卓系统,同样苹果手机使用的也是自家的苹果系统,这三家公司几乎垄断了全球高端电子设备的操作系统。
    而自从我国华为5G技术领先全球后,美国对中国 科技 企业的打压进一步升级,不仅仅是将它们列入实体清单,更是切断国内芯片供应,直接导致华为手机业务下滑严重。此外,在芯片方面被西方国家卡脖子,让国内意识到自主研发的重要性,并注意到操作系统也是短板之一。
        
    华为推出鸿蒙操作系统 
   受芯片危机影响最大的华为,不仅仅开始致力于独立自主研发国产芯片,在 汽车 智能驾驶、操作系统甚至是海底电缆更是彰显了华为雄厚的技术实力。就在今年6月,华为推出首款国产操作系统。
    安卓系统虽然非常适用于智能手机,但是搭载在其他设备上并不能带给用户很好的体验。同样,微软也存在不同设备匹配欠缺的问题,而华为鸿蒙是一款分布式操作系统,并不局限于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
    鸿蒙OS非常符合当下万物互联的时代理念,致力于打破不同设备之间的藩篱。电视、冰箱等智能家电都可以搭载鸿蒙,只需要一部手机就可以统一操控各类智能家电产品,轻松实现家居智能化。据消息,当前国内已有70%以上的主流家电品牌表示加入华为鸿蒙。
      
    鸿蒙以破竹之势突破  3000万用户量 
   目前已经有多款华为手机更新了鸿蒙系统,系统流畅度非常高,得到广大网友交口称赞,纷纷表示,以后只用鸿蒙系统!此外,就在本月8日,华为官方宣布,已经有多达3000万用户体验了鸿蒙OS 2.0。
   而距离上月2日鸿蒙正式发布,仅仅过去了短短一月,可见华为鸿蒙已是势不可挡,将来还会有更多的机型加入鸿蒙。而不仅董明珠表示格力将会和鸿蒙深度合作,美的、海尔等40多家品牌也表示将支持华为鸿蒙系统。  
    
   华为鸿蒙还将不断升级,生态体系也会不断健全。“盘古开天地,华为创鸿蒙”,鸿蒙作为首款国产操作系统,还需要大量用户使用、推广。支持华为鸿蒙,就是为国家操作系统独立研发尽一份绵薄之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相信鸿蒙一定可以占据越来越广阔的市场,我国 科技 发展越来越蓬勃!

3. 国产操作系统已启航,鸿蒙能否打破“三座大山”的垄断?

操作系统有“三座大山”,它们是谷歌、微软、苹果,这“三座大山”之下,可谓寸草不生。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拥有最多的消费电子企业,应该发展自己的操作系统,将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解决“卡脖子”问题。 
  
  鸿蒙系统的诞生,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希望。相比安卓系统、iOS,鸿蒙系统是为万物互联时代而生的,能打通不同设备之间的藩篱,实现统一的体验。迄今,在所有操作系统中,只有鸿蒙能做到这一点。比如安卓系统,它适合智能手机,如果要将它用于平板,体验就大打折扣。 
  
  鸿蒙系统是面向全场景的,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其系统采用微内核,分布式技术带来的创新能力,让鸿蒙系统具有扩展能力强、时延更低、更安全等特点,这也让鸿蒙站在了一个很高的起点上。 
     
  鸿蒙系统得到了众多行业的积极响应,包括家电、金融、证券、航空、 科技 等行业,其中,家电行业是拥抱鸿蒙系统最积极的。除了美的、海尔、九阳、苏泊尔、方太、帅康、创维、TCL、长虹、小天鹅、史密斯等厂商都支持鸿蒙系统,格力电器也在稳步推进。 
  
  得益于国内家电企业的积极支持,华为上调了今年的目标计划。华为原计划今年适配鸿蒙的设备达到3亿台,现在,华为将其调整为4亿台。而因为不错的发展态势,鸿蒙也被资本市场看好。 
  
  在家电厂商中,美的是最积极的。据美的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份,美的已推出74款鸿蒙系统产品,涉及17个品类。预计到今年年底,美的将有200款搭载鸿蒙系统的产品上架。而据笔者了解,九阳、海尔、苏泊尔等,都推出了多款搭载鸿蒙系统的产品。 
  
  至于格力电器,虽然没有公开与鸿蒙的合作。但格力电器是对鸿蒙认可的,董明珠也为鸿蒙站台。据格力内部人士透露,格力早就在与华为合作,比如,在智能家居领域,双方已有较好的合作基础。未来,格力与鸿蒙也将会深化合作。 
  
  目前,华为鸿蒙系统已经覆盖国内70%以上的主流的家电品牌。当国内主流家电品牌,大部分都采用鸿蒙系统之后,对没有接入鸿蒙系统,就会形成压力。对消费者来说,他们希望家里的设备,能有更好的互联,更好的智能体验。尤其是不同品牌设备的互联及智慧体验,通过鸿蒙系统,很好地破解了这个难题。 
  
  有网友说,今后家里的智能设备,只购买搭载鸿蒙系统的。他认为,万物互联时代,鸿蒙系统的优势,已经展现出来,用着方便,体验友好。笔者以为,为了带给消费者更好的体验,拥抱鸿蒙系统是最佳选择。当然,选择权在厂商手中,选择权也在消费者手中。 
  
  基于鸿蒙系统的技术优势,基于各厂商的积极支持,鸿蒙系统有望打破“三座大山”的封锁。文/徐上峰

国产操作系统已启航,鸿蒙能否打破“三座大山”的垄断?

4. 鸿蒙OS——国产操作系统之崛起

 余承东新品发布会上说,华为将围绕五大场景实现“全场景1+8+N智慧生活战略”。五大场景指智慧出行,家居,办公,运动 健康 和影音 娱乐 。1+8+N指,1部手机,八大华为产品,N个生态合作伙伴。
      华为Mate40系列,Mate30系列,P40系列等机型已陆续升级为鸿蒙OS2系统,而接入鸿蒙系统的硬件品牌已超1000家,如美的,北汽极狐等。
   鸿蒙OS2在2021年的目标是覆盖3亿台,其中华为的设备2亿台,合作伙伴1亿台。华为已售的全场景连接设备10亿台,其中手机7亿台,超90%的华为手机都可升级为鸿蒙系统。华为也在同全球前200名的APP厂商洽谈合作。
      鸿蒙操作系统为纯国产,面向物联网的全场景操作系统,以手机操作为主,联接 汽车 ,智能音箱,可穿戴等设备。不是安卓系统的分支或修改,与安卓和苹果系统有着根本性不同。
      鸿蒙OS的源代码已捐赠给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10月份后,向4GB以上所有设备开源。
   消费者,能将生活的不同设备整合,连接。
   开发者,代码开源,多分布式技术,提供一站式开发环境。
   设备商,设计方案组件化,满足不同设备对操作系统的要求。
          鸿蒙产业链: 
    1.生态核心: 华为云和处理器,基于华为鲲鹏系列部署。
    2.硬件: 整机,部件和主板等。
    3.软件: AI框架,中间件,数据库和操作系统。
    4.应用: 各类应用软件。
      其中,操作系统是最底层的软件,连接应用软件和硬件的桥梁。卡脖子环节之一,国产替代紧迫。
   鸿蒙操作系统依次为:内核层,系统服务层,框架层和应用层。
   系统功能按,系统>子系统>功能/模块逐级展开,根据实际需求裁剪非必要的子系统或功能。已有操作系统只对应于某一种硬件,如:Windows对应电脑,iOS对应苹果手机。而鸿蒙OS剑指万物互联时代,是全场景,多终端的操作系统。
      采用微内核技术,借助方舟编译器,使各设备跨平台安装,操作,并兼容所有的安卓及Web应用。
    1)微内核操作系统,高安全和扩展性。 
   传统安卓宏内核,所有系统服务代码都在内核中。量大,漏洞多,扩展性差,小内存终端难搭载。
      鸿蒙微内核系统:简化功能,只提供最基础系统服务,其他均放在用户生态中。按需扩展,多设备弹性部署,代码量只有安卓的千分之一,安全性高。
       2)分布式操作系统,打通多个应用场景。 
   鸿蒙系统通过通信平台,分布式管理,调度和虚拟外设,使各终端互通互联。
       分布式软总线: 为异端设备互联互通提供统一基座。
    分布式数据管理: 用户数据与设备不再绑定,跨终端运行。
    分布式设备虚拟化: 多设备形成一个超级虚拟终端,各终端可便捷调用。
    分布式任务调度: 统一服务管理,可远程启动,调用,连接及迁移等。
      如:传统相机,电脑,音响等原本相互独立,通过鸿蒙整合,相互协同。用华为Share碰一碰,多屏协同等功能,将各硬件应用打通。
    3)方舟编译器,实现安卓APP快速切换。 
   绝大多数应用是Java语言编程,但硬件CPU只能理解汇编指令,需要编译器来“翻译”,将人的程序语言翻译给计算机可理解并执行的语言。但在翻译过程中易导致运行变慢或卡顿。
      华为方舟编译器,将Java语言直接变成机器码,省去内置VM编译器,APP在各种终端上快速安装,启动和运行,将安卓APP无缝迁移到鸿蒙系统。
   2020年,全球操作系统市场规模370亿美元。全球操作系统中,安卓和微软系统市场份额总和超过70%,集中度高。
   2020年,全球手机操作系统中,安卓占63%,苹果占22%,两者总和超过84%。国内手机操作系统,安卓占89%,苹果11%。
      若鸿蒙OS推广后成功,有望成为国内第三大操作系统。
    1)鸿蒙VS安卓VS苹果的操作系统情况: 
    硬件载体: 鸿蒙可搭载手机,电脑,手表等各类物联网设备,而安卓和苹果以手机为主。
    续航时长: 鸿蒙OS2续航时间5.1小时,长于安卓EMUI11的4.7小时和苹果的3.9小时。
    对开发者: 鸿蒙开源分布式操作系统,一次开发多端适配。安卓和苹果只能单独适配。
    成长空间: 万物互联时代,鸿蒙的成长空间巨大,苹果和安卓的成长空间有限。
       2)鸿蒙VS安卓 
   鸿蒙微内核代码量只有安卓的千分之一,受攻击率低,安全性高。华为P40Pro空间15.43GB,比安卓EMUI11少4GB。
       3)鸿蒙VS苹果 
   使用36个月后,鸿蒙OS的顺序读写速度和随机读写速度下滑均不超5%。而苹果顺序读写速度下跌超75%,随机读写速度下跌超19%。
      鸿蒙OS最大短板是生态,构建成熟生态是鸿蒙生存的关键。

5. 鸿蒙成为全球第五大操作系统,我们什么时候能用上?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鸿蒙系统可能会在两三年内与iOS竞争。对于未来的表现,分析人士认为,如果有更强大的推动力量,鸿蒙 OS可能会在智能电视上有新的突破,以吸引国内同行采用。将来,鸿蒙系统还将用于华为的各种产品,基数最大的肯定是智能手机。如果完全覆盖华为的智能手机,那么在全球移动操作系统中,很大可能将与苹果iOS、谷歌Android形成三足鼎立。

华为将于明年发布鸿蒙 2.0版本,并将用于更多设备和平台,例如汽车、 PC、智能手表和其他可穿戴设备。3.0版将于2021年发布,重点是改善操作系统的软件和硬件协作。在报告中给出的统计数据也显示,目前操作系统的全球份额的排名为:Android的39%、Windows的35%、iOS的13.87%、MacOS的5.92%、 Linux的0.77%。
可以看到,鸿蒙如果能达到2%的份额,那将是巨大的成绩。Counterpoint还指出,预计到2019年底,鸿蒙在中国市场中的份额将达到0.1%,到明年年底将达到5%,而搭载鸿蒙系统的设备比例将占华为今年所有出货设备中的0.03%。
根据操作系统市场最新的数据显示,安卓系统以39%的市占率高居第一位,微软35%排名第二位,IOS系统超过13.5%排名第三,而此前提到的Linux系统则以0.7%的市占率排名第五位。所以说,到明年底华为鸿蒙超越Linux也并不是不可能,但前提是使用鸿蒙OS系统的设备大批量上市。

鸿蒙成为全球第五大操作系统,我们什么时候能用上?

6. 鸿蒙只是半成品,云操作系统才是终极形态

  在任何领域,底层基础设施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数字化 社会 ,半导体、操作系统则是整个数字化生态的底层基础设施。中国在芯片和操作系统上实现突破,不仅关乎国家安全,也与中国的数字化产业发展潜力息息相关。 
    就像一颗大树一样,根扎的越深,树才能长得越高,枝叶才能更加茂盛。从这个角度来看,华为鸿蒙的确是国之重器。上至国家部门,下至黎明百姓,都对鸿蒙寄予厚望。 
       需要指出的是,鸿蒙一直宣称自己是面向物联网的操作系统,与安卓系统有本质的区别。事实也的确如此,鸿蒙并不是在重复造轮子,而是下一代操作系统。   鸿蒙对标的不是谷歌安卓,而是谷歌的物联网操作系统Fuchsia OS   。那么,鸿蒙与目前的操作系统相比,先进在哪里,鸿蒙是否就是未来操作系统的终点呢? 
    这篇文章,我们将讨论鸿蒙与目前操作系统的主要差别,描绘鸿蒙想要实现的“理想国”。此外,鸿蒙目前还只是一个半成品,更先进的操作系统,是云操作系统。接下来,我们将展开讨论。 
       说明:目前很多云厂商都宣称自研了云操作系统,他们所谓的云操作系统,实际上是云资源管理平台,不是真正的操作系统。什么才是云操作系统,目前还不能给一个完整的定义。不过,真正的云操作系统应该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可以直接调度CPU,控制CPU计算进程;融合了目前的计算节点管理与单服务器操作系统,在云数据中心实现计算资源的自由调度;整个操作系统横跨云服务器、边缘计算服务器、智能设备三端,实现云边端的协同;操作系统上的应用程序主要部署在云服务器,基于云原生实现应用开发,并且一处开发,一处部署,多端接入,多端应用。 
    我们从操作系统的本质入手来讨论其演进的内在逻辑。大体上看,操作系统在整个计算架构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下,操作系统的主要作用是控制计算、存储、网络和I/O设备;对上,则支撑应用软件,协助应用软件调用计算、存储等软硬件资源。操作系统还通过I/O设备实现人机交互。比如,电脑的人机交互就是鼠标+键盘作为输入,屏幕作为输出;手机的人机交互,主要的输入和输出介质都是屏幕。此外,还有摄像头、扬声器等输入输出设备。 
    操作系统的演进,核心就是针对不同的终端计算设备,来变革对软硬件资源的调用方式,更好的支撑上层应用软件,提供更友好的人机交互方式。 
    对数据的计算、存储、传输,是整个计算体系的核心,计算机的发展也都是围绕这三个方面来开展的。总体上,计算体系的演进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芯片本身提供的计算能力在飞速发展,   以前是CPU的摩尔定律主导,现在则是以AI为核心的异构计算挑大梁,终极形态就是量子计算芯片   。存储芯片也实现了很大的技术进步,存储能力大幅提升。另一方面,传输技术尤其是无限传输技术的进步,则改变着整个计算体系的资源组织方式。最典型的就是数据传输能力的提升,拉近了数据中心与智能终端的“距离”,催生出云计算这种新的计算资源组织方式。云计算并没有提升整个体系的计算能力,而是通过重新组织提升了整个体系的资源利用效率。 
       传输能力并不是线性增长,而是阶梯式发展的。无限通信技术历经1G/2G/3G/4G,目前正在进行5G通信网络的建设。几年之后,整个 社会 的数据传输能力会得到一次质的飞跃。在整个计算体系中,计算、存储、传输是紧密相关的,传输能力的提升会改变计算、存储资源的组织方式。更大的带宽、更低的延迟,进一步拉近了数据中心(包括边缘计算中心)与智能终端的距离,计算、存储资源会在智能终端和数据中心之间进行重新分配。   一旦整个传输网络可以支撑数据中心和智能终端之间进行大量数据的实时传输,那么计算、存储资源就会向云端集中,终端则“退化”为一个人机交互界面   。手机、电脑的核心是人机交互,只需要保留屏幕、键盘、鼠标等输入输出设备和数据传输设备,无需再保留CPU、存储芯片(即使会保留部分计算、存储能力,低端芯片就完全够用)。智能终端输入数据,传输到云端进行计算、存储,然后传输到终端进行显示。 
    面对数据中心-智能终端组成的新计算体系,计算、存储、I/O进行了重新分配,在物理上分离开了。这个时候,操作系统就需要横跨数据中心和智能终端,根据需要调用相应的计算资源。并且,由于数据中心的服务器承担了大部分的计算、存储功能,对数据中心资源的调配则成为新操作系统的核心。相对而言,对电脑、手机这些终端的调配则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相对于安卓操作系统,鸿蒙并不是重复造轮子,是有重大创新的。最核心的创新就是致力于通过软总线来替换硬总线。在以前的操作系统中,无论是电脑端的Windows系统,还是手机端的Android、IOS系统,在通信线路上都是硬总线。在一整个电路板上通过物理的实体电路来连接各个计算单元(包括计算、存储、I/O),实现各部分数据的传输。 
    实体电路在空间上有很大限制,如果能够通过无线电磁波来进行各个计算单元的数据传输,就可以在空间上大大解放智能终端。各个计算单元不再必须安装在一个电路板上,在空间上可以实现分离。如果再通过标准化将各个计算单元进行解耦,进而实现不同计算单元的自由组合,这一下子就打开了智能计算的想象空间。如果将几台电脑、手机放在一起,对于以前的操作系统,这些智能设备都是独立的个体,一个系统操作一台设备,不同设备之间没有联系;而   对于鸿蒙操作系统而言,他们不再是独立的设备,而是一堆可以利用的计算单元,是一堆CPU、存储,系统可以根据需要来自由组合这些计算单元   。比如,要运行一个大型 游戏 ,一台电脑的配置不够,就调动周围几台电脑、手机的CPU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共同支撑计算需求。 
    除了对计算、存储资源的自由调度,软总线技术在I/O设备上有更大的应用潜力。过去几十年,由于芯片制造工艺的快速发展,总体遵循摩尔定律,计算机在CPU、存储上取得很大的提升,以至于现在一台手机提供的计算能力,就超过以前的超级计算机。但是,在I/O设备方面却进展缓慢。除了键盘、鼠标、屏幕,电脑上就增加了一个摄像头和扬声器。很长一段时间,更高像素的摄像头是智能手机厂商之间实现差异化的关键。   如果把智能计算设备与人进行类比,CPU相当于大脑,各种I/O设备相当于四肢,则计算机可谓一直处于“头脑发达,四肢简单”的状态   。 
    之所以会如此,就是因为不同计算单元需要用硬总线来进行连接。比如,手机摄像头必须要安装在手机上,因而摄像头不能做的很大。如果通过软总线技术,如果把摄像头“拆下来”呢?智能手机只承担核心的计算、存储、显示、交互功能,其他功能通过各种专用设备实现,然后通过电磁波将专用设备与手机连接起来,这些专用设备就像“装在手机里”一样。这种情况下,手机摄像头就解除了物理限制,可以把像素做的很高,甚至与单反相机媲美(事实上,可以直接将单反相机与手机连接起来)。更进一步,为什么不能将手机、电脑与天文望远镜连接起来呢?通过手机、电脑操控望远镜,把看到的美景实时记录下来,还可以分享给好友,或者进行在线直播。 
       通过软总线技术,鸿蒙操作系统可以让计算机的“四肢”异常的发达。   鸿蒙系统可以“穿透”智能设备,直接利用设备内部的计算、存储、感知单元。在鸿蒙的“眼里”,面对的不再是一个个独立的智能设备,而是一堆可以自由组合的计算模块。   手机、电脑,可以很轻易的与打印机、摄像机、微波炉、电视、空调、洗衣机、冰箱、 汽车 、电表、水表、体重秤、跑步机等设备进行连接。手机是“大脑”,其他设备则是“四肢”。 
    为什么以前没想到要用软总线来代替硬总线呢?因为以前的无线通信技术很不成熟。总体上看,通过物理线路来进行数据传输,在带宽、传输速度上还是有很大优势。软总线要替换硬总线,就必须要扩大数据传输的带宽,同时提升传输速率,降低延迟,这也是华为鸿蒙系统能否成功的关键。以目前的情况来看,鸿蒙只能说还在路上,软总线技术取得了一些突破,但要完美替换硬总线,依然还有一定距离。 
    依据相关数据,目前华为鸿蒙的软总线,已经达到1.8G的带宽、10毫秒延迟、35%的抖动。   10毫秒的延迟,对于一些实时性要求不高的业务场景还可以接受,但对于一些实时控制系统显然还是不够的。所以,鸿蒙接下来的关键就是把数据延迟压下去,把带宽提升来。   这肯定是有很大的技术难度,会涉及到WIFI、蓝牙等通信协议的大幅度修改。如果上述技术指标能够接近硬总线,鸿蒙软总线所带来的优势就会得到释放。依据华为内部的说法,他们目前正致力于攻克分布式计算,有望将软总线的时延压低到微秒级。如果真的可以实现,那鸿蒙必将大放异彩,中国的国产操作系统也才迎来了真正的春天,我们拭目以待吧。 
       虽然鸿蒙相比于上一代操作系统,已经实现了很大的进步(或者说致力于实现很大的进步,关键在于软总线是否能在时延、带宽上赶上甚至超越硬总线)。但是,鸿蒙很可能不是下一代操作系统的理想形态。与鸿蒙相比,云计算操作系统更具有发展潜力。 
    那么,云操作系统与鸿蒙操作系统的关键区别是什么呢? 
     鸿蒙虽然比安卓更进一步,但本质上还是一个本地化的操作系统,核心功能也是调配终端设备的计算资源。   所以,鸿蒙需要安装在手机、电脑、电视这种终端设备上。与之相比,云操作系统则是安装在数据中心的服务器上。或者说,云操作系统的主体在服务器上,终端设备上的系统只是起辅助作用。 
    云操作系统的核心也在软总线(我们暂且将其定义为软总线,即通过无线通信方式连接不同计算单元),只是其软总线的载体是5G构建的广域网;与之相比,鸿蒙软总线的核心是蓝牙、WIFI等近场通信构建的局域网。在传输领域,有线宽带和无线通信是竞合关系。在无线通信内部,1G~5G网络,也和蓝牙、WIFI存在竞合关系。上一代主要是4G网络与WIFI的竞争,下一代则是5G网络与WIFI的竞争。总体上,大家更看好5G网络。云操作系统将主要建立在5G基础上,有线宽带、WIFI、蓝牙也会发挥作用。 
    数据的计算、存储由数据中心(包括边缘数据中心)的服务器来完成,智能终端主要保留两个功能,数据收集和人机交互。云操作系统横跨云端服务器和智能终端来实现资源调配。要实现这个目标,关键是5G网络在带宽、时延、稳定性这些技术指标上能否达到硬总线的水平。与4G基站不同,5G将是宏基站与微基站(甚至更小的皮基站)相互配合,微基站或者皮基站其实就相当于室内WIFI。   从理论上来看,核心光通信网络+5G宏基站+5G微基站+皮基站,是可以实现对整个数据传输链路的全覆盖的。云操作系统也必然是基于5G,将5G通信网络作为其“软总线”的载体。  
       当然,以上只是对理想情况的设想。   目前,无论是5G还是云计算,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5G技术还没成熟,5G网络覆盖也远未完成。尤为关键的是,5G网络在带宽、延迟这些技术性能上与硬总线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总体上看,5G和云计算的技术发展很快,协同效应越来越明显。   通过5~10年的时间,5G的带宽、延迟指标会得到大幅度提升,5G网络的建设也基本成熟。再加上边缘计算的发展,云数据中心-边缘计算中心-智能终端,将形成紧密配合的计算体系,届时就可以支撑云操作的发展。 
    我们不妨大胆设想一下,加入实现了云操作系统,整个计算体系会面临什么样的变革。云操作与原来的操作系统有什么不同,与鸿蒙所代表的物联网操作系统又有什么不同。云操作系统可以实现鸿蒙系统的一系列设想,而且可以比鸿蒙做的更好。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 
    下一代操作系统一定是面向物联网的,需要基于物联网设备来进行设计。在物联网领域有一个根本的难题——如何平衡设备智能化与成本控制? 
     某种程度上,计算能力就是智能程度。一个设备能够提供的算力越强,能够解决的问题就越多。计算能力的主要载体是芯片,越强的芯片越贵。   按照以往的逻辑,要对一台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核心就是通过嵌入更强大的芯片来让其具备计算能力,这必然会大幅增加设备的成本。 
       在为物联网设计操作系统时,有两个因素需要重点考虑: 
     物联网设备数量巨大,因此必须降低成本。   如果每台物联网设备都安装芯片,这样的成本是难以承受的。试想一下,台灯、冰箱、空调,甚至水表、电表,都安装CPU和存储芯片,这些设备的价格必然会大幅度上升(目前物联网设备中的各种嵌入式芯片计算能力较弱,比电脑、手机芯片所能提供的计算能力小很多,因而其智能化程度有限)。 
     物联网设备的核心在于感知和控制,不在于计算。   未来,不仅家庭里会有各种智能设备,城市中也会密布各种传感器来监控城市的水、电、气等供应体系的状态。这些物联设备,核心作用是传感器和控制器,一方面将感知到的图像、电压等数据传入系统,另一方面依据指令来进行相应的操作,比如关闭阀门、调整摄像头角度等。 
    基于物联网设备的特点,要解决上述成本与智能化的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计算与感知、操控分离开来:物联网终端承担数据感知和操控的功能,把数据计算功能放到云端或者边缘计算端来完成。通过云操作系统,物联网设备可以安心做“四肢”,而将“大脑”放在云端或边缘端的服务器上。物联网设备上不用安装昂贵的芯片,依然可以获得强大的数据计算能力,以此来实现低成本的智能化改造。 
     将数据计算功能从物联网终端剥离出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推动物联网设备在计算上的标准化。  
    我们知道,操作系统跟计算芯片是高度耦合的。电脑上的微软操作系统+英特尔芯片,手机端的安卓系统+高通芯片都是如此。操作系统往往与芯片相互配合,共同演进。无论是英特尔的电脑芯片,还是高通的手机芯片,都是高度标准化的。与之不同,物联网设备中的嵌入式芯片却是各式各样、千差万别,这就为操作系统的发展设置了很大的障碍。如果在芯片上不能实现统一,要用一套操作系统去适配多种多样的物联网芯片,系统性能必然会大打折扣。 
       如果通过云边端协同的方式,把物联网设备的计算芯片统一放到云端或者边缘端的服务器上,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服务器上的芯片是可以做到高度统一的,云操作系统只需要适配云服务器上的芯片。操作系统是调用硬件资源来完成计算任务,如果将计算任务集中到云端,那就屏蔽了本地终端设备的差异性。在云操作系统看来,无论是电脑、手机、平板还是车机、电视,本质上都是一块屏幕,操作起来都一样。 
    鸿蒙+物联网嵌入式芯片,只是一种过渡方案,终极方案还是云操作系统+云端标准计算芯片的方式。当然,实现上述的云边端协同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在未来几年内,物联网上的嵌入式芯片依然会是主流方案。   这种情况下,华为的鸿蒙系统就不得不要去兼容各种各样的嵌入式芯片,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不过反过来看,通过鸿蒙系统来倒逼物联网芯片的标准化,也可以推动我国芯片和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这也算鸿蒙的一大贡献。 
    以上从硬件计算资源的调度方面来分析云操作系统的优势。下面,我们从应用软件的角度来看看云操作系统可能的未来。 
    在计算架构中,操作系统与芯片耦合,应用软件则与操作系统耦合。同样的一个应用软件,如果要从一个操作系统迁移到另一个操作系统,需要重新开发。比如电脑端的微信和手机端的微信,虽然功能都一样,腾讯却要要基于Windows和安卓系统开发两次。同样在移动端,微信也要基于苹果的IOS系统再开发一次。   功能都一样,却因为不同的操作系统重复开发多次,这无疑是巨大的浪费。   试想一下,面对各式各样的物联网设备,如果软件厂商也要对不同的设备进行多次开发,那简直不能忍受。 
       所以,一次开发,多端适配,是物联网操作系统的刚需,这也是鸿蒙尽力要实现的目标。操作系统是与计算芯片耦合的,面对多样化的嵌入式物联网芯片,鸿蒙必然要做出一些个性化适配,上面承载的应用软件也要做出相应的适配,这会增加一些开发难度。如果强行屏蔽底层芯片的差异,很可能会损害系统的性能,表现出来就是系统容易卡、稳定性差。 
    如果是云操作系统,由于计算芯片本身就是统一的,云操作系统主体部署在云端服务器上。相应的,上层应用的主体也部署在云服务器上。终端设备就是一个人机交互界面,大部分情况就是一块触摸显示屏(在部分场景中再加上语音交互)。终端智能设备是一个访问云端应用的入口。无论是从手机、电脑还是电视、车机,甚至是从电冰箱、电梯广告屏幕上访问,接入的都是云端的同一个应用软件。这天然就没有应用适配的问题。 
     鸿蒙想要实现的是一处开发多端部署。而云操作系统可以实现的是一处开发,一处部署,多端应用。这种方式,在应用软件的标准化、性能表现等方面,比多端部署的方案更优。  
    我们以一个应用场景来举例说明: 
    华为鸿蒙项目负责人在一次媒体采访中提到,鸿蒙的目标是让应用跟着人走,而不是锁定在特定的设备上。比如,当用户用手机与家人进行视频通话时,不用一直拿着手机,当用户走到客厅的时候,视频电话就自动接到电视上。这如果能实现,真的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现在的操作系统,别说手机和电视打通,就是手机与平板电脑都不能打通。 
    在这个方案中,手机和电视都安装了鸿蒙系统,这毕竟是两个独立的设备,视频应用需要从手机传到电视上。我们用传球来做类比:面对一个运动的人,如何更好地把球传到他手里呢?目前的安卓、IOS操作系统,球只能锁定在一个人手里,如果用户离开这个是没办法拿到球的;鸿蒙要实现的是,有多个人进行相互传球,当用户离开A走到B附近时,A就把手里的球传给B,然后B再把球传给用户;云操作系统的解决方案是,球依然只在A手里,但A站的比较远,传球能力很强,无论用户走到那里,他都可以把球直接传过去。这样,就省去了中间把球从A传到B的过程。 
        目前,云计算的重心,已经从基础设施的虚拟化转向云原生应用的开发。云原生应用的目标就是一处开发,多端应用。   届时,本地终端是只是一个网络接入和人机交互的设备,并不需要部署应用。每个人有特定的应用账户,这个账户与其生物特征绑定(比如人脸、指纹),从任何终端都可以轻易接入云端应用中心,真正实现应用随人走。 
    电脑、手机作为个人应用的私密性将大大降低。每个人的电脑、手机之所以私密性强,最关键的是很多数据存储在本地端,并且,每个人下载的应用软件也不同,桌面的布局也独具特色。自己电脑用习惯了,别人的电脑用起来就总会感觉别扭。在云操作系统时代,这一切都会改变。本地终端几乎不再存储数据,别人拿着你的电脑,只要不能登录你的账户,也看不到你的任何信息。此外,云端不仅存储个人数据,也会存储你的电脑和手机桌面,你安装了什么软件,这些软件如何布局的,都可以完整的还原出来。 
     电脑、手机本质上就是一块屏幕,跟安装在 汽车 、冰箱、洗衣机上的屏幕没什么区别,都只是接入云数据中心的一个入口而已。   当你自己没带电脑,借用同事电脑办公时,只需登录自己的云端账户,同事电脑桌面立马跟你的一模一样。用完退出账户之后,你的一切使用记录在本地端都消失了(实际上本地端本来就没有做任何数据记录,只是一个显示屏)。你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你和你的同事都没有数据安全的担忧。 
       更进一步的,大部分设备都退化为屏幕后,设备本身的价值就大大降低了,整个智能硬件的商业模式将发生根本的变革。手机、电脑终端由于不再追求高配置的计算和存储芯片,成本大幅度降低,进而这些电子产品的价格大幅度降低。原先6000元的电脑、手机,也许只需要2000元。另一方面,消费者虽然不需要买芯片,但需要为使用芯片付费。依据对计算、存储、网络资源的消耗量,以及使用的时间来进行付费。比如,用1000元的手机可以玩王者荣耀,看4K电影,但是每小时需要付费1元钱。   与企业端的云服务类似,个人消费者市场也全面进入云服务时代。  
    这对于用户也是有好处的:在C端的计算领域也实现“以租代售”,不用一次性付出几千元来购买昂贵的电子设备,有助于改善用户现金流;用户可以获得几乎无限的计算能力,突破单台设备的算力限制。当需要运行大型 游戏 的时候,可以获得超高的算力配置,并且只为这一段时间付费。单个用户只要愿意付费,可以通过获得目前超级计算机一样的计算能力。 
    如果将应用部署在云端,实现应用随人走,届时,各种触摸屏可能在城市中随处可见(毕竟,只是一块屏幕,成本比电脑要低很多),这些屏幕可以作为共享计算机。用户可以通过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方式,在任何屏幕上便捷地登陆自己的云端账户,将这块屏幕变成自己的计算机。使用完毕退出账户后,设备上不会留有任何痕迹,也没有数据泄露的风险。这对于经常需要移动办公的人而言,会带来巨大的便利,他们不用再背着一台电脑到处跑,因为“电脑”随处可见,用完即走。 
    综上,   鸿蒙比目前的安卓系统更进一步,但依然不是最终的方案。   需要指出的是,云操作系统是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的,5G网络要足够成熟强大,云边端协同体系已经完备,这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完善。在这个过程中,鸿蒙系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案。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在云操作系统领域,都有哪些玩家。大体来看,云操作系统会有三类玩家:以往的操作系统企业,领先的云计算企业,互联网应用巨头。 
    操作系统本身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微软、谷歌、苹果这类操作系统厂商,在云操作系统领域依然会是重要玩家,并且,他们依然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尤其是微软,其服务器操作系统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会慢慢向真正的云操作系统演进。华为目前已经推出了鸿蒙,虽然鸿蒙不是终极的云操作系统,但却是目前最好的物联网操作系统。通过鸿蒙进化成云计算操作系统,也比安卓等系统更方便。并且,鸿蒙在软总线技术上有积累,再加上华为领先的5G,华为云也具有不熟的实力,因而华为鸿蒙是未来云操作系统的有力竞争者。 
    除了操作系统企业,头部云计算巨头也是未来云操作系统的有力竞争者。(再次说明下,目前云厂商所声称的云操作系统,实际上是云资源管理平台,还不是真正的云操作系统)。阿里云、AWS、谷歌云等,将其目前所谓的云操作系统进行升级,做成真正的操作系统,也未可知。 
    此外,还存在一类云操作系统玩家,那就是个别互联网应用巨头。最典型的就是腾讯(微信),其次是阿里巴巴(钉钉)。以微信为例,通过小程序,把自己变成一个应用开发平台,微信本身操作系统化。微信账户就是云操作系统的账户,登陆微信然后打开各种小程序,跟登陆云桌面打开各种应用软件类似。因此,微信也是操作系统的重要玩家。此外,钉钉也在逐步把自己变成开发平台,也在操作系统化。 
    在未来的云操作系统之争中,中国将是美国的有力竞争者。国内华为、阿里巴巴、腾讯,都将是重要玩家。可以预见,未来的操作系统,不再只是美国的企业的天下。中国操作系统的自主化,是值得期待的。 
    文:凝视深空    /    数据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