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什和安然事件有什么关系?

2024-05-11

1. 布什和安然事件有什么关系?

  安然事件可能给布什政府致命一击
  新年伊始,美国各报头版大标题的主角由“阿富汗”变成了“安然”。华盛顿政界人士津津乐道的话题是安然事件,有人还把它与克林顿执政时的“白水门”事件和尼克松执政时的“水门”事件相提并论。安然事件有可能给布什政府致命一击。
  安然公司负债总额高达397亿美元,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宗破产案。现在,人们开始只谈论经济影响的安然破产案演变成了“政治事件”。这是因为,安然事件表明布什总统、切尼副总统和奥尼尔财政部长等政府主要成员与安然公司关系密切。
  安然公司曾经向布什提供62.3万美元捐款。令人惊讶的是,在佛罗里达州总统选举选票统计工作出现混乱后,安然公司还向共和党追加提供了捐款。去年1月布什就任总统时,安然公司又提供了30万美元捐款。
  由此可见,安然公司不遗余力地资助布什,就是为了让他坐上总统宝座。除了直接与总统选举有关的捐款之外,美国对企业捐款的限制比较宽松。尽管如此,但安然公司对布什的资助也太特别了。
  安然公司提供捐款的目的尚不清楚。占上风的观点认为,成立仅有15年的安然公司要跻身“一流企业”行列,有不惜重金拉拢政治家的倾向。
  安然破产案使许多美国国民蒙受了损失。在股价暴跌之前,肯尼思·莱总裁等部分高层干部以高价出手公司股票。在这个过程中,与安然公司关系密切的布什政府是否为其提供方便,是安然事件的关键所在。
  现在,民主党是虎视眈眈。作为今秋国会中期选举前的绝好攻击材料,民主党准备在该党占多数议席的参议院彻底追究这一事件。但是,安然公司也向大多数民主党议员提供过捐款。
  现已查明,在破产一周前的去年11月底,民主党还接受了安然公司10万美元的捐款。民主党受到株连在所难免。
  布什总统再三强调:“我从未与肯尼思·莱总裁谈过安然公司的财务问题。”共和党领导人说:“安然公司曾经要求政府批准《京都议定书》。但是,布什政府不是已经决定退出《京都议定书》了吗?”这位领导人强调,安然公司对布什政府制定政策没有影响力。
  眼下,尚未找到推翻这些说法的证据。不少人认为,安然破产案不会演变成动摇布什政府根基的丑闻。但是,布什总统与肯尼思·莱总裁关系甚密,假如找到布什为其提供方便的证据,国民便会群起攻之。
  华盛顿有这么一种说法:“如果因安然事件陷入困境,布什政府就会发起反恐战争的第二轮攻击,以便转移国民的视线。”
  1998年12月,克林顿政府下令对伊拉克进行空袭时,美国国内就有人说“是在转移视线”。
  无论布什总统的本意如何,如果他在未能消除疑点的情况下发起反恐战争的第二轮攻击,那么就得不到国际社会的理解。如此看来,安然事件也会对反恐战争产生不小的影响。

布什和安然事件有什么关系?

2. 有安然事件的前因后果介绍吗

一直以来,安然身上都笼罩着一层层的金色光环: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交易商,安然在2000年的总收入高达1010亿美元,名列《财富》杂志“美国500强”的第七名;掌控着美国20%的电能和天然气交易,是华尔街竞相追捧的宠儿;安然股票是所有的证券评级机构都强力推荐的绩优股,股价高达70多美元并且仍然呈上升之势。直到破产前,公司营运业务覆盖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共有雇员2.1万人,资产额高达620亿美元;安然一直鼓吹自己是“全球领先企业”,业务包括能源批发与零售、宽带、能源运输以及金融交易,连续4年获得“美国最具创新精神的公司”称号,并与小布什政府关系密切…… 

安然的噩梦 

2001年年初,一家有着良好声誉的短期投资机构老板吉姆·切欧斯公开对安然的盈利模式表示了怀疑。他指出,虽然安然的业务看起来很辉煌,但实际上赚不到什么钱,也没有人能够说清安然是怎么赚钱的。据他分析,安然的盈利率在2000年为5%,到了2001年初就降到2%以下,对于投资者来说,投资回报率仅有7%左右。 

切欧斯还注意到有些文件涉及了安然背后的合伙公司,这些公司和安然有着说不清的幕后交易,作为安然的首席执行官,斯基林一直在抛出手中的安然股票———而他不断宣称安然的股票会从当时的70美元左右升至126美元。而且按照美国法律规定,公司董事会成员如果没有离开董事会,就不能抛出手中持有的公司股票。 

也许正是这一点引发了人们对安然的怀疑,并开始真正追究安然的盈利情况和现金流向。到了8月中旬,人们对于安然的疑问越来越多,并最终导致了股价下跌。8月9日,安然股价已经从年初的80美元左右跌到了42美元。 

10月16日,安然发表2001年第二季度财报,宣布公司亏损总计达到6.18亿美元,即每股亏损1.11美元。同时首次透露因首席财务官安德鲁·法斯托与合伙公司经营不当,公司股东资产缩水12亿美元。 

10月22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瞄上安然,要求公司自动提交某些交易的细节内容。并最终于10月31日开始对安然及其合伙公司进行正式调查。 

11月1日,安然抵押了公司部分资产,获得J.P摩根和所罗门史密斯巴尼的10亿美元信贷额度担保,但美林和标普公司仍然再次调低了对安然的评级。 

11月8日,安然被迫承认做了假账,虚报数字让人瞠目结舌:自1997年以来,安然虚报盈利共计近6亿美元。 

11月9日,迪诺基公司宣布准备用80亿美元收购安然,并承担130亿美元的债务。当天午盘安然股价下挫0.16美元。 

11月28日,标准普尔将安然债务评级调低至“垃圾债券”级。 

11月30日,安然股价跌至0.26美元,市值由峰值时的800亿美元跌至2亿美元。 

12月2日,安然正式向破产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破产清单中所列资产高达498亿美元,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企业。当天,安然还向法院提出诉讼,声称迪诺基中止对其合并不合规定,要求赔偿。 

安然模式的破产 

首先遭到质疑的是安然公司的管理层,包括董事会、监事会和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他们面临的指控包括疏于职守、虚报账目、误导投资人以及牟取私利等。 

在10月16日安然公布第二季度财报以前,安然公司的财务报告是所有投资者都乐于见到的。看看安然过去的财务报告:2000年第四季度,“公司天然气业务成长翻升3倍,公司能源服务公司零售业务翻升5倍”;2001年第一季度,“季营收成长4倍,是连续21个盈余成长的财季”……在安然,衡量业务成长的单位不是百分比,而是倍数,这让所有投资者都笑逐颜开。到了2001年第二季度,公司突然亏损了,而且亏损额还高达6.18亿美元! 

然后,一直隐藏在安然背后的合伙公司开始露出水面。经过调查,这些合伙公司大多被安然高层官员所控制,安然对外的巨额贷款经常被列入这些公司,而不出现在安然的资产负债表上。这样,安然高达130亿美元的巨额债务就不会为投资人所知,而安然的一些官员也从这些合伙公司中牟取私利。 

更让投资者气愤的是,显然安然的高层对于公司运营中出现的问题非常了解,但长期以来熟视无睹甚至有意隐瞒。包括首席执行官斯基林在内的许多董事会成员一方面鼓吹股价还将继续上升,一方面却在秘密抛售公司股票。而公司的14名监事会成员有7名与安然关系特殊,要么正在与安然进行交易,要么供职于安然支持的非盈利机构,对安然的种种劣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安然假账问题也让其审计公司安达信面临着被诉讼的危险。位列世界第五的会计师事务所安达信作为安然公司财务报告的审计者,既没审计出安然虚报利润,也没发现其巨额债务。今年6月,安达信曾因审计工作中出现欺诈行为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罚了700万美元。 

安然的核心业务就是能源及其相关产品的买卖,但在安然,这种买卖被称作“能源交易”。据介绍,该种生意是构建在信用的基础上,也就是能源供应者及消费者以安然为媒介建立合约,承诺在几个月或几年之后履行合约义务。在这种交易中,安然作为“中间人”可以很短时间内提升业绩。由于这种生意以中间人的信用为基础,一旦安然出现任何丑闻,其信用必将大打折扣,生意马上就有中止的危险。 

此外,这种业务模式对于安然的现金流向也有着重大影响。大多数安然的业务是基于“未来市场”的合同,虽然签订的合同收入将计入公司财务报表,但在合同履行之前并不能给安然带来任何现金。合同签订得越多,账面数字和实际现金收入之间的差距就越大。 

安然不愿意承认自己是贸易公司,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为了抬升股价。作为贸易公司,由于天生面临着交易收入不稳定的风险,很难在股市上得到过高评价。安然鼎盛时期的市值曾达到其盈利的70倍甚至更多。 

为了保住其自封的“世界领先公司”地位,安然的业务不断扩张,不仅包括传统的天然气和电力业务,还包括风力、水力、投资、木材、广告等等。2000年,宽带业务盛极一时,安然又投资了宽带业务。 

如此折腾,安然终于在2001年10月在资产负债平衡表上拉出了高达6.18亿美元的大口子。 

破产余波难平 

在安然破产事件中,损失最惨重的无疑是那些投资者,尤其是仍然掌握大量安然股票的普通投资者。按照美国法律,在申请破产保护之后,安然的资产将优先缴纳税款、赔还银行借款、发放员工薪资等,本来就已经不值钱的公司再经这么一折腾,投资人肯定是血本无归。 

投资人为挽回损失只有提起诉讼。按照美国法律,股市投资人可以对安达信在财务审计时未尽职责提起诉讼,如果法庭判定指控成立,安达信将不得不为他们的损失做出赔偿。 

在此事件中受到影响的还有安然的交易对象和那些大的金融财团。据统计,在安然破产案中,杜克(D uk e)集团损失了1亿美元,米伦特公司损失8000万美元,迪诺基损失7500万美元。在财团中,损失比较惨重的是J.P摩根和花旗集团。仅J.P摩根对安然的无担保贷款就高达5亿美元,据称花旗集团的损失也差不多与此相当。此外,安然的债主还包括德意志银行、日本三家大银行等

3. 知道“安然事件”吗?!

一直以来,安然身上都笼罩着一层层的金色光环: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交易商,安然在2000年的总收入高达1010亿美元,名列《财富》杂志“美国500强”的第七名;掌控着美国20%的电能和天然气交易,是华尔街竞相追捧的宠儿;安然股票是所有的证券评级机构都强力推荐的绩优股,股价高达70多美元并且仍然呈上升之势。直到破产前,公司营运业务覆盖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共有雇员2.1万人,资产额高达620亿美元;安然一直鼓吹自己是“全球领先企业”,业务包括能源批发与零售、宽带、能源运输以及金融交易,连续4年获得“美国最具创新精神的公司”称号,并与小布什政府关系密切…… 

安然的噩梦 

2001年年初,一家有着良好声誉的短期投资机构老板吉姆·切欧斯公开对安然的盈利模式表示了怀疑。他指出,虽然安然的业务看起来很辉煌,但实际上赚不到什么钱,也没有人能够说清安然是怎么赚钱的。据他分析,安然的盈利率在2000年为5%,到了2001年初就降到2%以下,对于投资者来说,投资回报率仅有7%左右。 

切欧斯还注意到有些文件涉及了安然背后的合伙公司,这些公司和安然有着说不清的幕后交易,作为安然的首席执行官,斯基林一直在抛出手中的安然股票———而他不断宣称安然的股票会从当时的70美元左右升至126美元。而且按照美国法律规定,公司董事会成员如果没有离开董事会,就不能抛出手中持有的公司股票。 

也许正是这一点引发了人们对安然的怀疑,并开始真正追究安然的盈利情况和现金流向。到了8月中旬,人们对于安然的疑问越来越多,并最终导致了股价下跌。8月9日,安然股价已经从年初的80美元左右跌到了42美元。 

10月16日,安然发表2001年第二季度财报,宣布公司亏损总计达到6.18亿美元,即每股亏损1.11美元。同时首次透露因首席财务官安德鲁·法斯托与合伙公司经营不当,公司股东资产缩水12亿美元。 

10月22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瞄上安然,要求公司自动提交某些交易的细节内容。并最终于10月31日开始对安然及其合伙公司进行正式调查。 

11月1日,安然抵押了公司部分资产,获得J.P摩根和所罗门史密斯巴尼的10亿美元信贷额度担保,但美林和标普公司仍然再次调低了对安然的评级。 

11月8日,安然被迫承认做了假账,虚报数字让人瞠目结舌:自1997年以来,安然虚报盈利共计近6亿美元。 

11月9日,迪诺基公司宣布准备用80亿美元收购安然,并承担130亿美元的债务。当天午盘安然股价下挫0.16美元。 

11月28日,标准普尔将安然债务评级调低至“垃圾债券”级。 

11月30日,安然股价跌至0.26美元,市值由峰值时的800亿美元跌至2亿美元。 

12月2日,安然正式向破产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破产清单中所列资产高达498亿美元,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企业。当天,安然还向法院提出诉讼,声称迪诺基中止对其合并不合规定,要求赔偿。 

安然模式的破产 

首先遭到质疑的是安然公司的管理层,包括董事会、监事会和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他们面临的指控包括疏于职守、虚报账目、误导投资人以及牟取私利等。 

在10月16日安然公布第二季度财报以前,安然公司的财务报告是所有投资者都乐于见到的。看看安然过去的财务报告:2000年第四季度,“公司天然气业务成长翻升3倍,公司能源服务公司零售业务翻升5倍”;2001年第一季度,“季营收成长4倍,是连续21个盈余成长的财季”……在安然,衡量业务成长的单位不是百分比,而是倍数,这让所有投资者都笑逐颜开。到了2001年第二季度,公司突然亏损了,而且亏损额还高达6.18亿美元! 

然后,一直隐藏在安然背后的合伙公司开始露出水面。经过调查,这些合伙公司大多被安然高层官员所控制,安然对外的巨额贷款经常被列入这些公司,而不出现在安然的资产负债表上。这样,安然高达130亿美元的巨额债务就不会为投资人所知,而安然的一些官员也从这些合伙公司中牟取私利。 

更让投资者气愤的是,显然安然的高层对于公司运营中出现的问题非常了解,但长期以来熟视无睹甚至有意隐瞒。包括首席执行官斯基林在内的许多董事会成员一方面鼓吹股价还将继续上升,一方面却在秘密抛售公司股票。而公司的14名监事会成员有7名与安然关系特殊,要么正在与安然进行交易,要么供职于安然支持的非盈利机构,对安然的种种劣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安然假账问题也让其审计公司安达信面临着被诉讼的危险。位列世界第五的会计师事务所安达信作为安然公司财务报告的审计者,既没审计出安然虚报利润,也没发现其巨额债务。今年6月,安达信曾因审计工作中出现欺诈行为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罚了700万美元。 

安然的核心业务就是能源及其相关产品的买卖,但在安然,这种买卖被称作“能源交易”。据介绍,该种生意是构建在信用的基础上,也就是能源供应者及消费者以安然为媒介建立合约,承诺在几个月或几年之后履行合约义务。在这种交易中,安然作为“中间人”可以很短时间内提升业绩。由于这种生意以中间人的信用为基础,一旦安然出现任何丑闻,其信用必将大打折扣,生意马上就有中止的危险。 

此外,这种业务模式对于安然的现金流向也有着重大影响。大多数安然的业务是基于“未来市场”的合同,虽然签订的合同收入将计入公司财务报表,但在合同履行之前并不能给安然带来任何现金。合同签订得越多,账面数字和实际现金收入之间的差距就越大。 

安然不愿意承认自己是贸易公司,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为了抬升股价。作为贸易公司,由于天生面临着交易收入不稳定的风险,很难在股市上得到过高评价。安然鼎盛时期的市值曾达到其盈利的70倍甚至更多。 

为了保住其自封的“世界领先公司”地位,安然的业务不断扩张,不仅包括传统的天然气和电力业务,还包括风力、水力、投资、木材、广告等等。2000年,宽带业务盛极一时,安然又投资了宽带业务。 

如此折腾,安然终于在2001年10月在资产负债平衡表上拉出了高达6.18亿美元的大口子。 

破产余波难平 

在安然破产事件中,损失最惨重的无疑是那些投资者,尤其是仍然掌握大量安然股票的普通投资者。按照美国法律,在申请破产保护之后,安然的资产将优先缴纳税款、赔还银行借款、发放员工薪资等,本来就已经不值钱的公司再经这么一折腾,投资人肯定是血本无归。 

投资人为挽回损失只有提起诉讼。按照美国法律,股市投资人可以对安达信在财务审计时未尽职责提起诉讼,如果法庭判定指控成立,安达信将不得不为他们的损失做出赔偿。 

在此事件中受到影响的还有安然的交易对象和那些大的金融财团。据统计,在安然破产案中,杜克(D uk e)集团损失了1亿美元,米伦特公司损失8000万美元,迪诺基损失7500万美元。在财团中,损失比较惨重的是J.P摩根和花旗集团。仅J.P摩根对安然的无担保贷款就高达5亿美元,据称花旗集团的损失也差不多与此相当。此外,安然的债主还包括德意志银行、日本三家大银行等

知道“安然事件”吗?!

4. 安然事件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一直以来,安然身上都笼罩着一层层的金色光环: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交易商,安然在2000年的总收入高达1010亿美元,名列《财富》杂志“美国500强”的第七名;掌控着美国20%的电能和天然气交易,是华尔街竞相追捧的宠儿;安然股票是所有的证券评级机构都强力推荐的绩优股,股价高达70多美元并且仍然呈上升之势。直到破产前,公司营运业务覆盖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共有雇员2.1万人,资产额高达620亿美元;安然一直鼓吹自己是“全球领先企业”,业务包括能源批发与零售、宽带、能源运输以及金融交易,连续4年获得“美国最具创新精神的公司”称号,并与小布什政府关系密切…… 

安然的噩梦 

2001年年初,一家有着良好声誉的短期投资机构老板吉姆·切欧斯公开对安然的盈利模式表示了怀疑。他指出,虽然安然的业务看起来很辉煌,但实际上赚不到什么钱,也没有人能够说清安然是怎么赚钱的。据他分析,安然的盈利率在2000年为5%,到了2001年初就降到2%以下,对于投资者来说,投资回报率仅有7%左右。 

切欧斯还注意到有些文件涉及了安然背后的合伙公司,这些公司和安然有着说不清的幕后交易,作为安然的首席执行官,斯基林一直在抛出手中的安然股票———而他不断宣称安然的股票会从当时的70美元左右升至126美元。而且按照美国法律规定,公司董事会成员如果没有离开董事会,就不能抛出手中持有的公司股票。 

也许正是这一点引发了人们对安然的怀疑,并开始真正追究安然的盈利情况和现金流向。到了8月中旬,人们对于安然的疑问越来越多,并最终导致了股价下跌。8月9日,安然股价已经从年初的80美元左右跌到了42美元。 

10月16日,安然发表2001年第二季度财报,宣布公司亏损总计达到6.18亿美元,即每股亏损1.11美元。同时首次透露因首席财务官安德鲁·法斯托与合伙公司经营不当,公司股东资产缩水12亿美元。 

10月22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瞄上安然,要求公司自动提交某些交易的细节内容。并最终于10月31日开始对安然及其合伙公司进行正式调查。 

11月1日,安然抵押了公司部分资产,获得J.P摩根和所罗门史密斯巴尼的10亿美元信贷额度担保,但美林和标普公司仍然再次调低了对安然的评级。 

11月8日,安然被迫承认做了假账,虚报数字让人瞠目结舌:自1997年以来,安然虚报盈利共计近6亿美元。 

11月9日,迪诺基公司宣布准备用80亿美元收购安然,并承担130亿美元的债务。当天午盘安然股价下挫0.16美元。 

11月28日,标准普尔将安然债务评级调低至“垃圾债券”级。 

11月30日,安然股价跌至0.26美元,市值由峰值时的800亿美元跌至2亿美元。 

12月2日,安然正式向破产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破产清单中所列资产高达498亿美元,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企业。当天,安然还向法院提出诉讼,声称迪诺基中止对其合并不合规定,要求赔偿。 

安然模式的破产 

首先遭到质疑的是安然公司的管理层,包括董事会、监事会和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他们面临的指控包括疏于职守、虚报账目、误导投资人以及牟取私利等。 

在10月16日安然公布第二季度财报以前,安然公司的财务报告是所有投资者都乐于见到的。看看安然过去的财务报告:2000年第四季度,“公司天然气业务成长翻升3倍,公司能源服务公司零售业务翻升5倍”;2001年第一季度,“季营收成长4倍,是连续21个盈余成长的财季”……在安然,衡量业务成长的单位不是百分比,而是倍数,这让所有投资者都笑逐颜开。到了2001年第二季度,公司突然亏损了,而且亏损额还高达6.18亿美元! 

然后,一直隐藏在安然背后的合伙公司开始露出水面。经过调查,这些合伙公司大多被安然高层官员所控制,安然对外的巨额贷款经常被列入这些公司,而不出现在安然的资产负债表上。这样,安然高达130亿美元的巨额债务就不会为投资人所知,而安然的一些官员也从这些合伙公司中牟取私利。 

更让投资者气愤的是,显然安然的高层对于公司运营中出现的问题非常了解,但长期以来熟视无睹甚至有意隐瞒。包括首席执行官斯基林在内的许多董事会成员一方面鼓吹股价还将继续上升,一方面却在秘密抛售公司股票。而公司的14名监事会成员有7名与安然关系特殊,要么正在与安然进行交易,要么供职于安然支持的非盈利机构,对安然的种种劣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安然假账问题也让其审计公司安达信面临着被诉讼的危险。位列世界第五的会计师事务所安达信作为安然公司财务报告的审计者,既没审计出安然虚报利润,也没发现其巨额债务。今年6月,安达信曾因审计工作中出现欺诈行为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罚了700万美元。 

安然的核心业务就是能源及其相关产品的买卖,但在安然,这种买卖被称作“能源交易”。据介绍,该种生意是构建在信用的基础上,也就是能源供应者及消费者以安然为媒介建立合约,承诺在几个月或几年之后履行合约义务。在这种交易中,安然作为“中间人”可以很短时间内提升业绩。由于这种生意以中间人的信用为基础,一旦安然出现任何丑闻,其信用必将大打折扣,生意马上就有中止的危险。 

此外,这种业务模式对于安然的现金流向也有着重大影响。大多数安然的业务是基于“未来市场”的合同,虽然签订的合同收入将计入公司财务报表,但在合同履行之前并不能给安然带来任何现金。合同签订得越多,账面数字和实际现金收入之间的差距就越大。 

安然不愿意承认自己是贸易公司,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为了抬升股价。作为贸易公司,由于天生面临着交易收入不稳定的风险,很难在股市上得到过高评价。安然鼎盛时期的市值曾达到其盈利的70倍甚至更多。 

为了保住其自封的“世界领先公司”地位,安然的业务不断扩张,不仅包括传统的天然气和电力业务,还包括风力、水力、投资、木材、广告等等。2000年,宽带业务盛极一时,安然又投资了宽带业务。 

如此折腾,安然终于在2001年10月在资产负债平衡表上拉出了高达6.18亿美元的大口子。 

破产余波难平 

在安然破产事件中,损失最惨重的无疑是那些投资者,尤其是仍然掌握大量安然股票的普通投资者。按照美国法律,在申请破产保护之后,安然的资产将优先缴纳税款、赔还银行借款、发放员工薪资等,本来就已经不值钱的公司再经这么一折腾,投资人肯定是血本无归。 

投资人为挽回损失只有提起诉讼。按照美国法律,股市投资人可以对安达信在财务审计时未尽职责提起诉讼,如果法庭判定指控成立,安达信将不得不为他们的损失做出赔偿。 

在此事件中受到影响的还有安然的交易对象和那些大的金融财团。据统计,在安然破产案中,杜克(D uk e)集团损失了1亿美元,米伦特公司损失8000万美元,迪诺基损失7500万美元。在财团中,损失比较惨重的是J.P摩根和花旗集团。仅J.P摩根对安然的无担保贷款就高达5亿美元,据称花旗集团的损失也差不多与此相当。此外,安然的债主还包括德意志银行、日本三家大银行等
回答者:yanfei3331551 - 高级经理 六级

5. 能不能介绍以下安然公司和它的丑闻?

一直以来,安然身上都笼罩着一层层的金色光环: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交易商,安然在2000年的总收入高达1010亿美元,名列《财富》杂志“美国500强”的第七名;掌控着美国20%的电能和天然气交易,是华尔街竞相追捧的宠儿;安然股票是所有的证券评级机构都强力推荐的绩优股,股价高达70多美元并且仍然呈上升之势。直到破产前,公司营运业务覆盖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共有雇员2.1万人,资产额高达620亿美元;安然一直鼓吹自己是“全球领先企业”,业务包括能源批发与零售、宽带、能源运输以及金融交易,连续4年获得“美国最具创新精神的公司”称号,并与小布什政府关系密切…… 

安然的噩梦 

2001年年初,一家有着良好声誉的短期投资机构老板吉姆·切欧斯公开对安然的盈利模式表示了怀疑。他指出,虽然安然的业务看起来很辉煌,但实际上赚不到什么钱,也没有人能够说清安然是怎么赚钱的。据他分析,安然的盈利率在2000年为5%,到了2001年初就降到2%以下,对于投资者来说,投资回报率仅有7%左右。 

切欧斯还注意到有些文件涉及了安然背后的合伙公司,这些公司和安然有着说不清的幕后交易,作为安然的首席执行官,斯基林一直在抛出手中的安然股票———而他不断宣称安然的股票会从当时的70美元左右升至126美元。而且按照美国法律规定,公司董事会成员如果没有离开董事会,就不能抛出手中持有的公司股票。 

也许正是这一点引发了人们对安然的怀疑,并开始真正追究安然的盈利情况和现金流向。到了8月中旬,人们对于安然的疑问越来越多,并最终导致了股价下跌。8月9日,安然股价已经从年初的80美元左右跌到了42美元。 

10月16日,安然发表2001年第二季度财报,宣布公司亏损总计达到6.18亿美元,即每股亏损1.11美元。同时首次透露因首席财务官安德鲁·法斯托与合伙公司经营不当,公司股东资产缩水12亿美元。 

10月22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瞄上安然,要求公司自动提交某些交易的细节内容。并最终于10月31日开始对安然及其合伙公司进行正式调查。 

11月1日,安然抵押了公司部分资产,获得J.P摩根和所罗门史密斯巴尼的10亿美元信贷额度担保,但美林和标普公司仍然再次调低了对安然的评级。 

11月8日,安然被迫承认做了假账,虚报数字让人瞠目结舌:自1997年以来,安然虚报盈利共计近6亿美元。 

11月9日,迪诺基公司宣布准备用80亿美元收购安然,并承担130亿美元的债务。当天午盘安然股价下挫0.16美元。 

11月28日,标准普尔将安然债务评级调低至“垃圾债券”级。 

11月30日,安然股价跌至0.26美元,市值由峰值时的800亿美元跌至2亿美元。 

12月2日,安然正式向破产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破产清单中所列资产高达498亿美元,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企业。当天,安然还向法院提出诉讼,声称迪诺基中止对其合并不合规定,要求赔偿。 

安然模式的破产 

首先遭到质疑的是安然公司的管理层,包括董事会、监事会和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他们面临的指控包括疏于职守、虚报账目、误导投资人以及牟取私利等。 

在10月16日安然公布第二季度财报以前,安然公司的财务报告是所有投资者都乐于见到的。看看安然过去的财务报告:2000年第四季度,“公司天然气业务成长翻升3倍,公司能源服务公司零售业务翻升5倍”;2001年第一季度,“季营收成长4倍,是连续21个盈余成长的财季”……在安然,衡量业务成长的单位不是百分比,而是倍数,这让所有投资者都笑逐颜开。到了2001年第二季度,公司突然亏损了,而且亏损额还高达6.18亿美元! 

然后,一直隐藏在安然背后的合伙公司开始露出水面。经过调查,这些合伙公司大多被安然高层官员所控制,安然对外的巨额贷款经常被列入这些公司,而不出现在安然的资产负债表上。这样,安然高达130亿美元的巨额债务就不会为投资人所知,而安然的一些官员也从这些合伙公司中牟取私利。 

更让投资者气愤的是,显然安然的高层对于公司运营中出现的问题非常了解,但长期以来熟视无睹甚至有意隐瞒。包括首席执行官斯基林在内的许多董事会成员一方面鼓吹股价还将继续上升,一方面却在秘密抛售公司股票。而公司的14名监事会成员有7名与安然关系特殊,要么正在与安然进行交易,要么供职于安然支持的非盈利机构,对安然的种种劣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安然假账问题也让其审计公司安达信面临着被诉讼的危险。位列世界第五的会计师事务所安达信作为安然公司财务报告的审计者,既没审计出安然虚报利润,也没发现其巨额债务。今年6月,安达信曾因审计工作中出现欺诈行为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罚了700万美元。 

安然的核心业务就是能源及其相关产品的买卖,但在安然,这种买卖被称作“能源交易”。据介绍,该种生意是构建在信用的基础上,也就是能源供应者及消费者以安然为媒介建立合约,承诺在几个月或几年之后履行合约义务。在这种交易中,安然作为“中间人”可以很短时间内提升业绩。由于这种生意以中间人的信用为基础,一旦安然出现任何丑闻,其信用必将大打折扣,生意马上就有中止的危险。 

此外,这种业务模式对于安然的现金流向也有着重大影响。大多数安然的业务是基于“未来市场”的合同,虽然签订的合同收入将计入公司财务报表,但在合同履行之前并不能给安然带来任何现金。合同签订得越多,账面数字和实际现金收入之间的差距就越大。 

安然不愿意承认自己是贸易公司,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为了抬升股价。作为贸易公司,由于天生面临着交易收入不稳定的风险,很难在股市上得到过高评价。安然鼎盛时期的市值曾达到其盈利的70倍甚至更多。 

为了保住其自封的“世界领先公司”地位,安然的业务不断扩张,不仅包括传统的天然气和电力业务,还包括风力、水力、投资、木材、广告等等。2000年,宽带业务盛极一时,安然又投资了宽带业务。 

如此折腾,安然终于在2001年10月在资产负债平衡表上拉出了高达6.18亿美元的大口子。 

破产余波难平 

在安然破产事件中,损失最惨重的无疑是那些投资者,尤其是仍然掌握大量安然股票的普通投资者。按照美国法律,在申请破产保护之后,安然的资产将优先缴纳税款、赔还银行借款、发放员工薪资等,本来就已经不值钱的公司再经这么一折腾,投资人肯定是血本无归。 

投资人为挽回损失只有提起诉讼。按照美国法律,股市投资人可以对安达信在财务审计时未尽职责提起诉讼,如果法庭判定指控成立,安达信将不得不为他们的损失做出赔偿。 

在此事件中受到影响的还有安然的交易对象和那些大的金融财团。据统计,在安然破产案中,杜克(D uk e)集团损失了1亿美元,米伦特公司损失8000万美元,迪诺基损失7500万美元。在财团中,损失比较惨重的是J.P摩根和花旗集团。仅J.P摩根对安然的无担保贷款就高达5亿美元,据称花旗集团的损失也差不多与此相当。此外,安然的债主还包括德意志银行、日本三家大银行等

能不能介绍以下安然公司和它的丑闻?

6. 安然(ENRON)衰落的原因,还有例子

Enron破产内幕及金融背景分析 



Enron破产了,美国金融界里又倒下了一批预言家和基金管理人。Enron的倒闭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也创造了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企业破产案。一向光芒照耀的美国金融界一下就黯淡了很多,是什么原因造成了Enron公司的破产呢? 



很多国内的经济界朋友和我讨论美国金融界的问题,并对照中国的情况来分析美国的金融问题,试图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很凑巧的是,中国上市公司财务审计出现了问题,结果中国政府出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政策,这个政策就是,未来中国的上市公司的财务审计必须要由海外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一下子就将中国的财务人员排除出去。当时我在一个经济论坛BBS上这样说,美国的金融界同样黑暗,中国不从制度上解决问题,洋财务进来同样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没有法律的制约,任何国家的会计师事务所都可能会重新陷入原来的怪圈,中国政府目前的办法是个本末倒置的办法,一个荒唐的办法。 



要谈美国Enron公司,就要先谈谈美国的金融。大家对美国的制度都充满了信任和向往,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的制度不是最好,但确实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合理的制度。它主要的方针不是封堵,而是相互制约,用信用和制裁来约束各方。让监督和竞争排除体制来维护秩序。无论任何事情,只要你遵守法律和秩序,你都可以参与,但你如果违反了法律及秩序,只好将你排出在外,让你无法再在其中分一杯羹。也许有人会说,美国制度这样好,怎么还会出现Enron公司的事件呢?很明显,美国金融界在这个事件中负有很大的责任,不客气地讲,美国金融界和政府管制单位对这个事件都要承担主要责任,通过这个事件,美国的金融界必须要进行深刻的反思。 



在大众的眼中,美国应该是全世界最讲自由的国家,经济也应该是最资本主义的方式。但在我的眼中,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是表面现象,本质里更象共产主义国家的全民所有。在小型企业中,资本主义本质显现的非常明显,但在大型跨国公司里面和金融界,它所体现更多的则是共产主义式的公有制。如果没有对美国金融界的深入了解,没有对共产主义中国的深入了解,你也许会很难理解这两个世界上意识形态及社会制度截然相反的国家竟然有这么多的相同之处。 



大家都知道,统治美国经济的都是超级跨国公司,这些公司实力之大远超过一个小国。它的股票持有人几乎遍及世界各地,美国公民更是它的主要股东。无论这家公司的董事长还是总经理,几乎都是聘请来的专业管理专家。尽管他们可能拥有部分公司股票或股票期权,但他们所持股份在整个公司里所占有的比例也极为微小。即使是微软这样的公司,比尔.盖兹所拥有的公司股份也是微乎其微。美国上市公司因为其本身资本结构的原因,形成了一个与东方国家极不相同的状况,在东方国家中,特别是中国香港等地,董事长往往是企业的最大股东,所占的股份比例往往高达企业总股份的百分之三十以上。但在美国,如果你能占有公司总股份的百分之五以上,你绝对是公司的控股人。事实上,即使是这样一个比例,在美国都很少见。而企业的董事长跟他所拥有的股份比例更没有任何关系,董事长不过是股民聘请的一个高级管理人而已。美国这样的企业资本形态,就造成了近似于共产主义国家的“公有化”企业,只是他们运用的公有制手段和形态不同,运行的制度不同。 



在这个制度下运行的美国企业,其管理人的道德良心和制度性的约束就很有必要了。人的本性就是贪婪,当自身利益与公众利益脱钩时,没有良好的制度性制约和法律的惩处就难以约束人的贪心。美国企业往往使用企业股票期权和高薪的方式来制约高级管理人员的贪婪,这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很有效果,但从另一个角度上讲也存在着不可预测性和漏洞。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同样会在面临巨大的个人利益时将公众利益抛到一边,相对于股民而言,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更方便,更有理由来掩饰并修正自己的问题。这就是美国式的“公有制”本质。从严格意义上讲,他们与大陆政府委派的企业管理者没有太大的本质区别,他们都不是财产的所有者,企业的利益与自身的利益没有根本上的联系,公众财产的比例远高于个人所拥有的财产,他们是代表某些人的利益来管理企业,是职业管理人,而不是财产所有人。中美两国在此方面的区别是,美国有更好的监督机制和完善的人才选拔竞争机制,使美国很难在人员选拔上出现问题,更容易将具备真正本事的人任用到企业中,加之完善的信用体制可以更好地让高级管理人员自我约束。相对于美国,中国几乎没有任何制约机制,法律漏洞百出,更是形同虚设。 



明白了美国上市公司的状况,那么我们就来再看看美国金融界的状况是什么。美国的各大商业银行几乎都是上市公司,无论从任何角度上看,都是“公有化”程度最高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各级管理人员与大陆国营企业员工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区别。相对而言,美国投资银行和各类基金却很少上市企业,更多的是非公开的私人企业。这个形态与美国的公司结构有关系,是公司制度的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状况,相对而言,这些部门的效率往往会比上市的“公有化”程度高的企业更有效率,管理也严格。但这样就能避免“公有化”的弊病了吗?事实上,在投资银行和各类基金会中,“公有化”的弊病更加明显,情况更加严重。 



基金是美国投资界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来源于保险,退休,医疗,保值,避税,避险等各种不同渠道。这些基金的经理人大部分是美国经济界精英,有着丰富的知识和实战经验。但同样一点,他们都是被雇佣的职业经理人,他们个人的财富与基金投资人仅仅是薪水的关系,他们同中国的国有企业经理人一样,并不拥有管理的基金的财产。所以,在心态上几乎都是相同,管理庞大的基金只是他们谋生的工作,而根本就没有私人企业家天生的贪婪和仔细。这样一来,在管理效率上和责任上就缺乏了动力和活力。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在美国想借千万美元或寻找千万美元以上的投资要比你借几十万美元更容易,除去管理成本的因素之外,另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管理这些投资基金的经理人不是这些资本的所有者,他们更象一个“公有制”企业的经理人。约束他们的除去丰厚的佣金和薪水之外,依靠的只有自己的道德底线和法律的制约。相对而言,因为投资就有风险,如果你不是很明显的侵吞财产,法律对这些经理人的约束几乎是零。正因为这些条件和现象,所以,当你在美国筹集资本的时候,比起资本的个体拥有者来,你更容易说服他们。只要你有一份让他们满意,可以证明你并不是欺骗,而且计划可行,有很高的利益回报,可以让他们在你投资失败时能对客户有一个明确地交代的投资分析报告,他们就愿意将钱交给你使用。特别是在美国这个资金充裕,资本市场竞争激烈的社会,职业经理人的胆量往往让你吃惊,当你接触到这个充满了竞争压力的金融圈,你就会发现,你向商业银行借十万美元可能需要半个月的时间,你要写数十份信用报告;但你募集一亿美元往往只需要十五分钟,而且你不需要填写任何报告,只要将你的构想告诉他们,基金经理人和投资银行会调动专业人员帮你完成一切。这就是美国金融界的真正操作过程,一个让外行人看得目瞪口呆的、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过程。 



截止到目前,在全球关于Enron公司破产的分析报道已经多到不计其数。但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世界其他国家,真正了解内幕的金融界人士不是三缄其口,就是闪烁其辞,左顾而言它。而其他非金融界的人士因为其工作的原因不十分了解金融背景,结果,对Enron破产事件的报道主要集中在金融制度和信用问题上,新闻界因为政治的敏感性,把矛头直接指向共和党和美国总统小布什。关于美国金融制度的问题和会计师审计及信用的问题已经有很多文章谈论并分析,本人认为有一定的道理,但任何分析如果脱离了大的环境和背景就只能是皮毛,而触及不到本质的问题。那么,也许会有人问,Enron公司破产的真正背景和原因是什么? 



首先,我们要从八十年代的美国经济环境来谈Enron现象。我曾在一文中说过,Enron公司的破产是美国新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必然结果,没有什么可以奇怪的。在上世纪八十年代,Enron公司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能源公司,当时的美国经济还在衰退期间,经济转型十分痛苦。在这个时期,资本极为充足,但却不知道投资到哪里。无论在何种状态下,基础的电力和其他能源都是金融界最喜欢最保险的投资项目,特别是在经济衰退时期,基础行业更是投资者的最爱。Enron公司正是在这个时期受到了金融界的注意,极为容易地募集到了大笔资本,在九十年代初期开始了大肆扩张。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网络经济和生物经济做为新经济高速发展,引来了大量的风险投资,但投资界有一个颠扑不破的定理,就是分散投资,鸡蛋不能放在一个蓝子里。投资到网络经济中的风险投资越高,投资到银行和基础行业里的避险资本也越高。但大家都知道传统的基础行业只能是保值,不能升值,要想消除网络高风险投资带来的巨大风险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美国能源投资管制很严格,市场饱和,几乎没有什么新的投资。事实上,在网络新经济风行一时的时候,全世界及美国根本就没有人愿意投资资本到利润率极低的电力和其他能源行业。但金融界投资了风险极大的网络和生物经济,避险投资也要进行。就在这个关键阶段,Enron公司提出了一个令全世界金融界都吃惊的大胆计划,这就是“能源——金融”计划。这个计划在经过各界人士的研究之后,都觉得是个划时代的大胆设想,而主持这个计划的美国金融界人士更是对其充满信心。结果,Enron公司由于这个计划,理所当然地成为金融界投资避险资本的首选。当大量风险投资进入网络时,Enron公司得到的基础投资也更多,几乎是不受任何条件限制,而鼓吹Enron公司“能源——金融”计划的美国金融界人士和投资机构,更是希望Enron一举成功,并能给美国金融以及世界能源带来一个崭新的面貌。金融界在资本上全力支持Enron并全力鼓吹Enron“能源——金融”,企图让全世界的能源纳入美国金融体系,规避美国能源在未来可能会受到的他国限制,让未来的能源特别是电力和天然

7. 美国现任奥巴马政府战略部署与小布什政府有什么不同?这一不同对我国有什么影响?我们应如何应对?(请

题目好大哈,还是超级大国的国家战略,这是肉食者的事,屁民们都是出来打酱油滴。
当然,说到奥巴马的美国国家战略,屁民们就喜欢奥黑子,那就胡侃几句……;
其实,两个政府的国家战略是一脉相承滴,奥黑子政府只是对布死政府的战略进行了调整,从同时打赢两场战争的牛13哄哄乱叫唤,到改变为运用巧实力和软实力重返亚洲……。这是因为美国的两场战争加上世界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影响,使美国不得不进行战略收缩和转移,继续维持冷战之后一超独霸的格局……。
从目前来看,这种调整收到了一定成效,虽然因其它地区的热点和冲突,还不是那么称心如意。

美国现任奥巴马政府战略部署与小布什政府有什么不同?这一不同对我国有什么影响?我们应如何应对?(请

8. 新保守主义对美国布什政府影响的极点是哪个事件

新保守主义兴起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从外延上看,它是以新保守派为代表的一种政治思潮,是新保守派对60~70年代美国政治的思想反应.从内涵上看,它最初从自由主义起家,却以保守主义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的"自然正当"学说为哲学基础.在其理论形态的建构过程中,新保守主义吸收了古典自由主义和传统保守主义的思想内核.作为一种政治思潮,新保守主义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跌宕起伏,一波三折.60~70年代,新保守主义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