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调控下中国房地产行业正寻求发展的“二次动力”

2024-05-12

1. 政策调控下中国房地产行业正寻求发展的“二次动力”


政策调控下中国房地产行业正寻求发展的“二次动力”

2. 政策调控下中国房地产行业正寻求发展的“二次动力”


3. 调控政策持续放松 房地产行业或将见底回升

房地产行业调控政策持续放松。近期,厦门上调多子女家庭最高贷款额度为120万元、山东泰安上调多子女家庭最高贷款额度为90万元、江西抚州下调首套首付比例至20%、河南驻马店实施20%契税补贴政策。此外,多地放松贷款比例、公积金额度及购房资格。
9月底,中国人民银行接连两天出台降低首套房贷利率的政策,包括下调首套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阶段性放宽部分城市首套住房贷款利率下限。据统计,央行发布“阶段性差别化调整住房信贷政策”后,已有超十个城市跟进落实,首套房商贷利率降至4%以下。机构指出,当前楼市正处于筑底阶段,政策叠加带动、地方积极落实跟进,重点城市新房及二手房已出现回升迹象。尤其是二手房,部分城市成交由负转正。
据财联社主题库显示,相关上市公司中:
中交地产是中交集团在房地产板块唯一的A股上市平台,实际控制人中交集团是基础建设领域龙头企业。
首开股份作为具有国资背景并专注于房地产开发的领先企业,已在北京形成业务、品牌、规模的领先优势,“首开地产”的品牌已进入全国十七个省市区的三十余城市,基本实现了全国化布局。

调控政策持续放松 房地产行业或将见底回升

4. 面对房地产市场下行压力,各地花样繁多的调控政策能起到什么效果?

我认为这些调控措施可以起到稳定当地房地产市场的效果,但如果这些城市想要真正解决房地产市场的问题的话,相关城市的房价可能需要进一步下降。
在进入2022年之后,全国所有城市已经陆续出台了500份以上的房地产措施,几乎所有的房地产措施都是为了进一步给大家积极买房。这次也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整个房地产市场已经从上涨周期进入到了下行周期,很多地方的房地产市场的下行压力也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之下,有些城市开始通过限跌令的方式来阻止当地的房价下降,有些城市会主动放宽限购和限贷的措施,这些调控措施可以进一步稳定当地的房地产市场的行情。
各种调控措施可以起到稳定房地产市场的作用。
在各个城市相继推出各种调控措施以后,我会发现当地的房价相对比较稳定,这边很多地方的楼盘的成交量非常低,因为很多城市不允许房地产开发商主动降价,同时也给出了各种购房者的买房优惠,所以当地的房价依然稳定在相对平衡的区间。
这些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虽然这些措施可以在短时间内维持当地的房地产行情,但因为这些措施本身并没有触及到普通购房者的基本需求,所以这些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于普通购房者来说,因为普通购房者本身的收入能力有限,所以大家最希望看到的房地产措施的是直接降低各个地区的房价,这个措施反而会更加行之有效。
以我个人来看,当各个城市的房地产需求被进一步榨干之后,很多城市的房价可能会出现突然暴跌的情况。到那个时候,不管一个人是否想要主动卖出自己的房产,当地的房地产市场基本上已经有价无市了。

5. 楼市调控新逻辑:供给侧改革下地产与经济协同发展

近期,楼市调控政策出现了一些变化,比如天津、南京、长沙、河北燕郊、三亚等地或局部区域,都针对人才购房,松绑了限购。  

但随后三亚、长沙、燕郊三地“放松限购的传闻”均被官方否认。与此同时,近期深圳房地产市场在供给侧“放大招”,继6月24日出让5宗地之后,11月底深圳又将出让7宗地块;而近期海南省公布的《海南省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则在全省(除三沙外)取消落户限制。  
在“房住不炒”渐进落地,国家强调“不以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的基调下,如何看待各地林林总总的政策变化呢?  
客观地讲,尽管今年以来整体经济承压,但地产调控也并未放松,甚至有所趋严,逆周期调控似与地产调控呈“脱钩”之势,表现了管理层对于房地产下滑容忍度的上升,对资源过度流入地产,导致实体经济疲软、民生福利受损、系统性风险上升等方面的担忧。所以,不管是吸引人才,还是区域规划,任何借机松绑调控,给市场传达政府“救市”信号的政策扭曲,都是要被纠正的。因此,就有了收回“退出限售”的政策;三亚、长沙、燕郊“放松限购传闻”被官方否认。  
虽然房地产不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但基于高位运行、庞大体量的行业现状,地产如果下行太快,也将对各方面造成比较大的冲击。庞大体量的地产要实现“软着陆”,这就有了“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调控基调。也就是,中短期看,地产调控既不是刺激,也不是打压,而是稳定,即尊重行业运行规律,探索行业与人口、产业、城市协调和平稳发展新机制。  
从目前来看,房地产运行最大的特征,就是区域分化。从全国来看,开发投资累积增速连续保持2位数增幅(1-8月和1~9月均为10.5%),销售累积增速跌幅收窄,单月同比增速连续三个月为正。但是,市场区域分化较为严重,地产属地化的情况下,对地方经济影响完全不同。比如,1~9月份东部地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9%。  
同样是东部地区,以笔者所在的大湾区为例,核心城市广州和深圳,受益于规划利好、利率稳定、人口流入、房价管控,商品房市场相对平稳。但是,大湾区其他7个城市,则呈现出前期快速回升后的下行期。根据笔者的调研,这其中既有前期需求过快释放后的惯性回落,也有短期需求“接续不上”的问题。  
除了城市间的分化外,城市内部的分化也特别明显。比如,今年6月南京高淳传出放松限购、10月六合传出放松限购。不过,高淳、六合等距离主城区很远,本质上是三四线城市,以导入人口,政策有所调整也在情理之中。  
总的来说,各个城市楼市、人口、产业的基本面,都是很清晰的。楼市政策调整,到底是刺激楼市、再次启动“去库存”,还是基于行业自身运行规律,基于人口、产业、城市协同发展,政策动机一目了然。所以,那些松绑政策被叫停的城市,那多半是给市场传达了刺激楼市、依赖楼市的不良信号,甚至是基于短期经济增长的诉求、财政收入下滑的担忧,单维度地刺激地产,并没有将地产与人口、产业、城市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夯实地产的真实需求。  
今年以来,深圳住宅供地开始放量,先是6月24日一次性出让5宗地,11月底还要出让7宗地。事实上,今年以来一线城市都增加了宅地供应。  
据克尔瑞统计,今年上半年一线城市宅地供应面积增长20%,而过去几年,一线城市供地基本呈现缩量态势。而且,近年来一线城市所有地产调控政策,都指向需求端紧缩。问题是,目前京沪人口基数大,广深人口明显增加,每年常住人口增长40万~50万,再加上区域规划利好不断,潜在的购房需求也很大。因此,必须要未雨绸缪,提前在供应端做文章。考虑到从供地到供房的周期,加上要引导预期,调控要转向供给侧。除了增加供地外,住房供应结构也要调整,比如深圳公共住房供给占比高达60%。  
再比如,目前北京共有产权住房、限竞房已成为供应主体;“十三五”期间,上海新增住房供应170万套,租赁住房占比超过60%;近期,《广州市共有产权保障性住房管理办法》开始征求意见。毫无疑问,从一线城市开始,住房全面回归居住属性,供应开始向中低收入和外来人口倾斜。目的是什么?就是在城市化“下半场”,让新就业大学生、外来人口新市民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在城市扎根、融入城市。  
因此,未来不管是商品住房,还是非商品住房,包括一线城市在内的热点城市,都会呈现高位运行的态势,但并应该不会出现房价上涨。  
同时,类似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类似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都市圈、京津冀协同发展区等这样的新“增长极”、新兴产业集聚区、增量人口导入区,增加供地、供房是有效的(有效需求),不仅不会导致“去库存”压力,反而能够以供应来引导和平抑市场需求和预期,有利于整个区域房地产市场的稳定。  
未来,如果大湾区、长三角都市圈、京津冀城市群、中部城市群(武汉、郑州、长沙等)、成渝等西部城市群等几个重点区域的房地产稳定了,全国楼市也就稳定了,它们是“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压舱石。

楼市调控新逻辑:供给侧改革下地产与经济协同发展

6. 楼市调控新逻辑:供给侧改革下地产与经济协同发展

近期,楼市调控政策出现了一些变化,比如天津、南京、长沙、河北燕郊、三亚等地或局部区域,都针对人才购房,松绑了限购。  

但随后三亚、长沙、燕郊三地“放松限购的传闻”均被官方否认。与此同时,近期深圳房地产市场在供给侧“放大招”,继6月24日出让5宗地之后,11月底深圳又将出让7宗地块;而近期海南省公布的《海南省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则在全省(除三沙外)取消落户限制。  
在“房住不炒”渐进落地,国家强调“不以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的基调下,如何看待各地林林总总的政策变化呢?  
客观地讲,尽管今年以来整体经济承压,但地产调控也并未放松,甚至有所趋严,逆周期调控似与地产调控呈“脱钩”之势,表现了管理层对于房地产下滑容忍度的上升,对资源过度流入地产,导致实体经济疲软、民生福利受损、系统性风险上升等方面的担忧。所以,不管是吸引人才,还是区域规划,任何借机松绑调控,给市场传达政府“救市”信号的政策扭曲,都是要被纠正的。因此,就有了收回“退出限售”的政策;三亚、长沙、燕郊“放松限购传闻”被官方否认。  
虽然房地产不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但基于高位运行、庞大体量的行业现状,地产如果下行太快,也将对各方面造成比较大的冲击。庞大体量的地产要实现“软着陆”,这就有了“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调控基调。也就是,中短期看,地产调控既不是刺激,也不是打压,而是稳定,即尊重行业运行规律,探索行业与人口、产业、城市协调和平稳发展新机制。  
从目前来看,房地产运行最大的特征,就是区域分化。从全国来看,开发投资累积增速连续保持2位数增幅(1-8月和1~9月均为10.5%),销售累积增速跌幅收窄,单月同比增速连续三个月为正。但是,市场区域分化较为严重,地产属地化的情况下,对地方经济影响完全不同。比如,1~9月份东部地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9%。  
同样是东部地区,以笔者所在的大湾区为例,核心城市广州和深圳,受益于规划利好、利率稳定、人口流入、房价管控,商品房市场相对平稳。但是,大湾区其他7个城市,则呈现出前期快速回升后的下行期。根据笔者的调研,这其中既有前期需求过快释放后的惯性回落,也有短期需求“接续不上”的问题。  
除了城市间的分化外,城市内部的分化也特别明显。比如,今年6月南京高淳传出放松限购、10月六合传出放松限购。不过,高淳、六合等距离主城区很远,本质上是三四线城市,以导入人口,政策有所调整也在情理之中。  
总的来说,各个城市楼市、人口、产业的基本面,都是很清晰的。楼市政策调整,到底是刺激楼市、再次启动“去库存”,还是基于行业自身运行规律,基于人口、产业、城市协同发展,政策动机一目了然。所以,那些松绑政策被叫停的城市,那多半是给市场传达了刺激楼市、依赖楼市的不良信号,甚至是基于短期经济增长的诉求、财政收入下滑的担忧,单维度地刺激地产,并没有将地产与人口、产业、城市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夯实地产的真实需求。  
今年以来,深圳住宅供地开始放量,先是6月24日一次性出让5宗地,11月底还要出让7宗地。事实上,今年以来一线城市都增加了宅地供应。  
据克尔瑞统计,今年上半年一线城市宅地供应面积增长20%,而过去几年,一线城市供地基本呈现缩量态势。而且,近年来一线城市所有地产调控政策,都指向需求端紧缩。问题是,目前京沪人口基数大,广深人口明显增加,每年常住人口增长40万~50万,再加上区域规划利好不断,潜在的购房需求也很大。因此,必须要未雨绸缪,提前在供应端做文章。考虑到从供地到供房的周期,加上要引导预期,调控要转向供给侧。除了增加供地外,住房供应结构也要调整,比如深圳公共住房供给占比高达60%。  
再比如,目前北京共有产权住房、限竞房已成为供应主体;“十三五”期间,上海新增住房供应170万套,租赁住房占比超过60%;近期,《广州市共有产权保障性住房管理办法》开始征求意见。毫无疑问,从一线城市开始,住房全面回归居住属性,供应开始向中低收入和外来人口倾斜。目的是什么?就是在城市化“下半场”,让新就业大学生、外来人口新市民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在城市扎根、融入城市。  
因此,未来不管是商品住房,还是非商品住房,包括一线城市在内的热点城市,都会呈现高位运行的态势,但并应该不会出现房价上涨。  
同时,类似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类似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都市圈、京津冀协同发展区等这样的新“增长极”、新兴产业集聚区、增量人口导入区,增加供地、供房是有效的(有效需求),不仅不会导致“去库存”压力,反而能够以供应来引导和平抑市场需求和预期,有利于整个区域房地产市场的稳定。  
未来,如果大湾区、长三角都市圈、京津冀城市群、中部城市群(武汉、郑州、长沙等)、成渝等西部城市群等几个重点区域的房地产稳定了,全国楼市也就稳定了,它们是“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压舱石。

7. (二)房地产市场临近拐点,房地产业步入转型通道

基本判断:预计房价在2012年第一季度末会出现同比下降或持平,房地产“拐点”也将由此到来。随着中国经济在2012年保持8.5%以上增长的可能性很大,房地产市场调整也将实现“软着陆”。在此背景下,房地产开发企业会少拿地、缓建房、快销售以熬过调控“寒冬”,房地产业对宏观经济的拉动作用会有所弱化,由此引发的地方政府土地收入锐减、银行等金融风险加剧值得关注。
中央始终坚持的宏观调控方向取得初步成效,房地产出现量价齐跌局面。2011年住宅用地供应充足,尽管供应增幅出现回落,但仍超过同期商品房销售面积(10.99亿平方米);地价环比增速连续四个季度回调,尤其住宅用地第四季度环比增速为零;而中央政府也连续表态2012年将继续实施紧缩性楼市调控,中央要求“要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在此背景下,房地产市场2012年将继续调整,房价增幅将继续下行。
1.房地产投资预测
采用指数平滑法预测模型,初步预测2012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幅年中降至26.5%、年末有望反弹至27%左右(图53)。考虑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仍未走出恶化、国际经济环境好转仍不明朗,国内工业、出口、财政收入等增速都出现放缓迹象,再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降至20.9%的状况相类比,在此基础上再下调5个百分点,最终预测2012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幅将稳定在22%左右。

图53 房地产开发投资模拟及预测(同比增幅)

2.国房景气指数预测
2012年,房地产业政策环境仍将从紧,限购、限贷等调控工具仍将发挥积极作用,从而决定房地产市场走势趋向平稳。在宏观经济可能进入下行周期的大背景下,房地产业也面临着更大挑战,市场发展前景略显悲观,房地产企业普遍信心不足。采用ARIMA(1,1,0)模型,初步预测2012年房地产开发综合景气指数在年中将降至98点以下,年末稳定在96.5点左右。对房地产企业而言,掌握宏观政策变化规律,找准市场需求释放节奏,积极进行战略创新和转型发展,才是应对市场变幻的不变之策。

图54 国房景气指数模拟及预测

(二)房地产市场临近拐点,房地产业步入转型通道

8. 从我国房地产发展现状入手,如何完善和发展我国房地产市场

建立保障房体系,保障房由政府或者公益机构提供,商品房由市场提供;
完善法律体系,政府逐步退出行政干预商品房市场,更多采取法律和经济的方式干预房地产商品房和商业地产;
建立完善的行业规则,提高行业的社会形象和道德水准、专业水平等;
完善金融体系,规范融资市场;
淡化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降低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力;
房地产行业的企业升级和淘汰并购趋势加强,厂房工业化的开放模式将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