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医学院教务网入口

2024-05-15

1. 西安医学院教务网入口

一、西安医学院教务网入口  西安医学院教务网入口为http://jwc.xiyi.edu.cn,学生可以复制该网址到浏览器地址进入登录页面。
  二、西安医学院简介 
 西安医学院是陕西省人民政府举办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由含光校区、未央校区、高新校区组成。现有普通本科生13505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398人。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1年的陕西省卫生学校。1959年省政府设陕西省卫生干部学院建制。1994年国家教委批准成立陕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西安医学院。
 
 师资队伍
 
 学校拥有一支师德师风良好、数量结构合理、教学科研出色的教师队伍,满足了学校教育教学的需求。师资队伍由校本部基础教师和医院临床教师两部分组成,共有879人,其中正高职称教师224人(占25.48%),副高职称教师324人(占36.86%),博、硕士学位教师656人(占74.63%)。
 
 学校现有兼聘院士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人才2人,享受“三秦人才津贴”人才10人,省“三五人才工程”人才2人、省“*”和“”人才5人;省突出贡献专家、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省科技新星、省“青年杰出人才”、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5人;省重点学科带头人4人,省教学名师、省优秀教师10人;全国“三八红旗手”、省部级“先进工作者”“师德先进个人”“五一巾帼标兵”“陕西青年五四奖章”等14人。
 
 教育教学
 
 学校始终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任务,加强教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018年学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一流学院”建设单位,现有临床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全科医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等16个教学单位。开办有研究生教育、普通本科教育和继续教育。具有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目前有16个二级学科招生。普通本科教育开办有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等20个专业。现有省级“一流专业”5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
 
 学校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地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的办学定位,始终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教学水平逐年提高。在教育部和卫生部共同组织实施的“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中,学校成为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和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试点高校。
 
 现有国家级卓越医生教学改革试点项目3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省级教改课题20项,省级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等各类本科教学质量工程50项。
 
 医疗工作与临床教学资源
 
 学校建成了较为完善的临床医学实践教学基地。现有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附属宝鸡医院、附属汉江医院、附属陕西省人民医院5所直属附属医院,总床位6300余张。另有教学医院(非直属附属医院)8所,均为区域内有重要影响的三级甲等医院,实习医院10所,共有开放床位近1.7万张。
 
 附属陕西省人民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为区域有影响力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和康复六大功能为一体的三级甲等医院,学科齐全,名医荟萃,医术精湛,设备精良,为医学各专业学生的临床教学与临床实践提供优质的条件。附属陕西省人民医院是陕西省临床医学研究院、国家级冠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国家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第一附属医院是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在西北首家开展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第二附属医院成功实施西北首例FSPR治疗脑出血后肢体痉挛性瘫痪,在省内率先开展角膜内皮移植术。附属宝鸡医院成功完成国内首例多平面超长时限手掌离断再植手术,是全国市、县级医院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试点医院。附属医院积极响应国家和陕西省的号召,输送优质医疗资源进基层,带动新医疗技术推广应用,探索新型医联体模式,助力“健康中国”和“健康陕西”。
 
 科学研究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先资助领域为导向,加大科研平台建设,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成果数量逐年上升。现有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1个,省级呼吸病防治及诊治工程研究中心、缺血性心血管疾病重点实验室、感染与免疫重点实验室、脑疾病防治重点实验室、社会科学普及基地5个,省级临床医学分中心6个、校级研究所(中心)10个。近年来,学校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50项,省级项目174项,省级科学技术奖5项。
 
 合作交流
 
 学校积极与 西安交通大学 医学部和空军军医大学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战略协作。先后与韩国庆熙大学、瑞典隆德大学、尼泊尔国家医学科学院、日本纯真学园大学、意大利都灵大学、匈牙利佩奇大学、波兰热舒夫大学等国外院校及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为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打下了基础。
 
 服务地方
 
 学校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先后被确定为陕西省全科医生培训基地、陕西省基层医生培训中心。建校以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医药卫生人才8万余人,缓解了我省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人员紧缺现状。继续教育学院充分发挥“陕西省农村基层卫生人才培训基地”“陕西省计划生育技术干部培训学院”的作用,承担了万名医生培训、计生技术人员培训、社区卫生人员岗位培训等多项基层医生继续教育项目,旨在提高基层医疗人员的诊疗水平。
 
 发展态势
 
 学校主动适应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发展新趋势,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创建西北医科大学总目标,在2017年第一次党代会上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今后5年,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核心指标显著提升,获批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成为特色鲜明、在陕西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型医学院校。第二步:到建校75周年时,实现更名“西北医科大学”的目标,建成为西北地区高水平教学型医科大学。第三步:到建校100周年时,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建成为西北一流的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

西安医学院教务网入口

2. 西安美术学院教务处登录入口

 一、西安美术学院教务处登录入口  西安美术学院教务处登录入口为http://jiaowu.xafa.edu.cn/,学生可以复制该网址到浏览器地址进入登录页面。
  二、西安美术学院简介  西安美术学院建校于1949年,其前身为西北人民艺术学院二分部,1949年7月由山西临汾迁至西安市长安县兴国寺,更名为西北军政大学艺术学院,后历经西北艺术专科学院、西北美术专科学院等阶段,于1960年5月正式定名为西安美术学院,1994年学院整体迁至西安市雁塔区含光路南段。现为国家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权单位,陕西省重点建设的“有特色、高水平”大学之一。
  学院拥有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艺术学三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艺术硕士(MFA)、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资格和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获批美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现有本科专业27个,设有中国画系、油画系、版画系、雕塑系、公共艺术系、设计系、建筑环境艺术系、服装系、实验艺术系、美术史论系、影视动画系、艺术教育学院、基础部、造型艺术部、特殊教育艺术学院共15个本科教学系(部),下设50个专业方向工作(教研)室。学院还设有继续教育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院、陕西省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等教学机构和美术研究所、黄土画派研究院、具象表现绘画艺术研究中心、本原文化研究所、中国艺术与考古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西安美术学院中国西部油画艺术研究中心、西部画风(长安画派、黄土画派)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信息艺术与产品造型设计协同创新中心、文创教学中心、当代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丝绸之路美术研究中心、西安美术学院刘文西艺术研究中心共13个研究机构。学院全日制在校生7013人,教职工744名,教授、副教授223名。学院拥有2位国家级教学名师,15位省级教学名师,国家级三五人才4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4名。
  学院拥有一批国家级的教学团队、精品课程、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教学研究基地、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近年来,师生创作大量优秀艺术作品,在国家级展赛中获奖数千余项,并与20余所国际知名艺术院校与机构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
  学院设图书馆、西部美术馆、美术博物馆等,馆藏纸质文献55.8万余册(件),藏有古代以及近、现代书画作品1300余件,历代文物藏品368件(组),各类民间美术藏品、拴马桩、石狮等石刻艺术品2万余件。办有专业学术刊物《西北美术》。
  学院秉承“艰苦创业,追求卓越”精神,恪守“弘美厚德,借古开今”校训,坚持周秦汉唐文化、延安革命文艺、西北民族民间艺术、“长安画派”和“黄土画派”四大传统,夯实绘画、书法、美术史论、中国民间美术“四大基础”,注重学术前沿,突出办学特色,以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美术院校为办学目标。

3. 西安美术学院教务管理系统入口

 一、西安美术学院教务管理系统入口  西安美术学院教务管理系统入口为http://jiaowu.xafa.edu.cn/,学生可以复制该网址到浏览器地址进入登录页面。
  二、西安美术学院简介  西安美术学院建校于1949年,其前身为西北人民艺术学院二分部,1949年7月由山西临汾迁至西安市长安县兴国寺,更名为西北军政大学艺术学院,后历经西北艺术专科学院、西北美术专科学院等阶段,于1960年5月正式定名为西安美术学院,1994年学院整体迁至西安市雁塔区含光路南段。现为国家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权单位,陕西省重点建设的“有特色、高水平”大学之一。
  学院拥有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艺术学三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艺术硕士(MFA)、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资格和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获批美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现有本科专业27个,设有中国画系、油画系、版画系、雕塑系、公共艺术系、设计系、建筑环境艺术系、服装系、实验艺术系、美术史论系、影视动画系、艺术教育学院、基础部、造型艺术部、特殊教育艺术学院共15个本科教学系(部),下设50个专业方向工作(教研)室。学院还设有继续教育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院、陕西省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等教学机构和美术研究所、黄土画派研究院、具象表现绘画艺术研究中心、本原文化研究所、中国艺术与考古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西安美术学院中国西部油画艺术研究中心、西部画风(长安画派、黄土画派)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信息艺术与产品造型设计协同创新中心、文创教学中心、当代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丝绸之路美术研究中心、西安美术学院刘文西艺术研究中心共13个研究机构。学院全日制在校生7013人,教职工744名,教授、副教授223名。学院拥有2位国家级教学名师,15位省级教学名师,国家级三五人才4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4名。
  学院拥有一批国家级的教学团队、精品课程、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教学研究基地、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近年来,师生创作大量优秀艺术作品,在国家级展赛中获奖数千余项,并与20余所国际知名艺术院校与机构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
  学院设图书馆、西部美术馆、美术博物馆等,馆藏纸质文献55.8万余册(件),藏有古代以及近、现代书画作品1300余件,历代文物藏品368件(组),各类民间美术藏品、拴马桩、石狮等石刻艺术品2万余件。办有专业学术刊物《西北美术》。
  学院秉承“艰苦创业,追求卓越”精神,恪守“弘美厚德,借古开今”校训,坚持周秦汉唐文化、延安革命文艺、西北民族民间艺术、“长安画派”和“黄土画派”四大传统,夯实绘画、书法、美术史论、中国民间美术“四大基础”,注重学术前沿,突出办学特色,以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美术院校为办学目标。

西安美术学院教务管理系统入口

4. 西安体育学院教务系统入口

 一、西安体育学院教务系统入口  西安体育学院教务系统入口为http://www.xaipe.edu.cn/jwc,学生可以复制该网址到浏览器地址进入登录页面。
  二、西安体育学院简介  西安体育学院创办于1954年,原名西北体育学院,1956年更名为西安体育学院,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6所体育高等院校之一,原直属国家体育总局(国家体委),2001年,在国务院管理体制调整中,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是国家体育总局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院校,陕西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陕西省拟新增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单位。
  学院现有校本部、沣峪、鄠邑三个校区。校本部坐落在环境优美的历史名胜小雁塔公园西侧。目前在校本科生8200余人,硕士研究生780余人。学院现有8系(体育教育系、运动训练系、社会体育与休闲体育系、武术系、健康科学系、体育经济与体育管理系、体育艺术系、体育传媒系)、2部(研究生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2院(继续教育学院、足球学院)、1校(附属竞技体育学校)。学院与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共建中国竞走学校,与国家体育总局小球运动管理中心共建中国掷球学院,并组建了跨项国家冰壶队。
  学院拥有2个一级学科和1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其中体育学为陕西省一流建设学科。与上海体育学院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学院现有21个本科专业,涵盖了文、理、经、管、教、医、艺7个学科门类,建院以来为国家培养出5万余名体育师资、教练员、运动员和体育科研、体育新闻、体育经营与管理专门人才。学院同25个国家和地区50余所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
  学院现有教职工832人,其中教授74人,副教授182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20余人,国际、国家级裁判共6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2 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陕西省教学名师5人,陕西省优秀教师3人,国家体育总局系统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技先进工作者3人,国家体育总局系统先进工作者2人,陕西省省级优势学科项目负责人1人、陕西省省级特色学科项目负责人2人,享受“三秦人才津贴”2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
  学院拥有国内一流的教学、科研和训练场馆,设有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中心、新闻实验中心、语音实验中心、计算机实验中心;现有国家体育总局运动技术分析与技能评定重点实验室、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中心基地、陕西省高校体育法学研究基地等多个省部级研究机构。图书馆是西北地区体育科学文献信息中心,总藏书72余万册。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学院经历六十五年的艰苦创业、艰辛探索、曲折前进、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的沧桑巨变。******孕育新机遇,新征程谱写新辉煌。西安体育学院师生将以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秉承“严谨创新,团结拼搏”的校训,坚持“笃学重教,造就人才,服务体育,福佑人民”的办学宗旨,高举旗帜,凝心聚力,追赶超越,锐意进取,朝着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体育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5. 西安翻译学院教务网登录入口

一、西安翻译学院教务管理系统登录入口  西安翻译学院教务管理系统登录入口为 http://59.75.8.104/kingojw/home.aspx ,学生可以复制该网址到浏览器地址进入登录页面。
  二、西安翻译学院简介 
 西安翻译学院由我国当代杰出教育家、民办教育拓荒者丁祖诒先生创办。学校座落在西安市南郊风景秀丽的终南山下,其前身为创建于1987年的西安翻译培训学院。2000年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西安翻译职业学院,实施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高校,更名为西安翻译学院。2009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4年接受陕西省委、省政府巡视诊断,同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首批应用型转型试点院校。2016年获批陕西省“管办评”试点院校。2018年被陕西省教育厅评定为陕西省一流学院建设单位。经过三十年的办学实践,已发展成一所以文、商科为主,以外语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和鲜明特色的 民办大学 。
 
 学校始终秉承“敢为人先、无私奉献、爱生如子、厚德敦行”的西译精神;积极践行“高尚教育”理念;坚持“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办学方向”;不断创新“外语+专业+现代技能”和“专业+外语+现代技能”的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全封闭、准军事化”严格的学生管理模式,提出了在“十三五”末,建成具有地方示范作用的 民办大学 的阶段性发展目标。
 
 学校下设英文学院、亚欧语言文化学院、教育学院、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艺术学院、工程技术学院、翻译研修学院、健康与运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及继续教育学院12个二级学院、体育部和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学院开设本科专业36个,专科专业24个,涵盖文、经、管、工、艺、法、教育、医学等八大学科门类。
 
 学校成立了陕西终南学社、翻译研究所、书画艺术研究所、电子商务运营研究中心和陕西旅游文化研究中心等十多个研究机构。现有省级一流专业5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5个,省级重点、特色专业、重点扶持专业10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5门,省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优秀教材6部,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虚拟仿真试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9项;现有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9个,校级特色专业8个,校级精品课程39门,校级教学团队21个,校级教学名师25名,校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7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
 
 学校始终坚持,以西译精神为支撑,以文化育人为根本,积极弘扬,努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学校依托终南学社,举办终南大讲堂,创办《西安翻译学院学报》和《陕西终南文化研究》等学术期刊,编辑出版《西译文丛》和《终南文库》等系列丛书。学校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定期举办春、秋诗会,“人文天地”文艺会演和中秋晚会、元旦晚会等。50个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通过美化校园环境,营造人文氛围,推进各类学科竞赛,强化个性培养和准军事化管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近年来,学生获得国家、省、市大学生科技、文体活动竞赛等各类奖励千余项。
 
 学校全面贯彻落实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按照陕西省委提出的“三项机制”,率先打破民办教育家族化传统,构建了 “四位一体”的现代大学运行机制:举办者拥有法人财产监督管理权,董事会拥有决策权,校务会独立行使办学管理权,校党委发挥政治核心和监督保障作用,实现了民办高等教育科学规范管理的重大突破,对调动学校各方积极性,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品牌发展、融合发展道路具有深远意义。
 
 学校从2016年初就把“一流学院、一流专业”建设纳入日程,积极开展创建工作。为提升师资层次和水平,设立了“终南学者”和“首席教授”岗位;通过完善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大力开展“教师能力提升计划”、“中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等,为“双一流”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及发展新常态,抓住“一带一路”战略,坚持“四合作、五共同”,深化校企合作,与陕西省贸促会、阿里巴巴集团、北京广慧金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200多家政府、企事业单位签署深度战略合作协议或实施订单式培养,形成资源共建、全程参与、互利共赢的新型产教深度融合的合作育人模式;学校构建了“一核心、两平台、三层次、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营造全外语氛围,重点打造语言服务、教育服务、健康服务三大服务类应用专业群,建设“语言大数据智库平台”(软硬件投资约2000万元),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校际交流与合作。与 西北大学 、解放军西安通信学院、 延安大学 等省内大学建立帮扶关系。与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西班牙、韩国、中国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所高校建立了友好交流合作关系。近年来,有1000余人赴国(境)外攻读硕士学位;有百余名师生先后赴东欧及澳大利亚做访问学者和国家公派留学。学院多次组织师生参加国际青年发展峰会论坛,还聘请欧盟议会首席议员Robert George Karthus博士等多位国内外专家教授来院作报告,不断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学校同美国地方政府建立了学生带薪赴美实习的合作关系,先后有1200余名学生赴美国实习。 学校积极贯彻落实中省有关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战略部署,充分利用外语、商务、旅游等专业教学优势和特色,先后与匈牙利、俄罗斯、乌克兰、泰国等沿线国家的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教育交流活动。同时成立了新丝绸之路研究中心、匈牙利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大力开展国别和区域研究,为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的决策提供参考。
 
 学校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严格的准军事化管理,良好的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赢得了“要学习到西译”的良好社会声誉。多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左右,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校毕业生“外语水平高、综合能力强,富有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下得去,留得住,守纪律,善合作”。李岚清、李建国、陈至立、蒋正华、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庄长兴等多位中央与省市领导先后到学校考察,高度赞扬我校的培养模式、管理模式、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荣获陕西省“文明校园”、“平安校园”、“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委”,西安市“安全单位” 和“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称号;连续8年,被中央六部委授予“全国食品安全百佳先进单位”、“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还获得“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先进单位”、“最具综合实力民办高校”和“最具就业质量奖”等荣誉称号。在近几届“APEC未来之声”中国区选拔赛中,我校先后有郑悦、杨鑫、丁倩雯、弓晨、杨鹏凯5位同学获得代表中国青年随同国家最高领导人参加APEC峰会的资格。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陕西日报和搜狐网等多家媒体,相继对学校的教学建设与改革等进行了追踪报道。
 
 西安翻译学院将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继续弘扬优秀办学传统、强化办学特色,全面落实学校十三五规划,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努力实现“追赶超越”,把学校建成具有地方示范作用的 民办大学 。

西安翻译学院教务网登录入口

6. 西安音乐学院教务处登录入口

一、西安音乐学院教务处登录入口   西安音乐学院 教务处登录入口为 http://jiaowu.xacom.edu.cn ,学生可以复制该网址到浏览器地址进入登录页面。
  二、西安音乐学院简介 
  西安音乐学院 是一所培养音乐艺术专门人才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全国11所独立设置的音乐专业院校之一,也是西北地区唯一独立建制的高等音乐学府,为陕西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学校坐落于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西安,东临巍巍大雁塔,西通丝路起点,北依长安古城南门,南接大兴善寺。学校创建于1949年10月,与共和国同龄。前身是贺龙元帅在晋绥边区创建的“西北军政大学音乐部”,是为适应解放大西北战略培养文艺干部应运而生。1950年改称“西北艺术学院”;1953年调整为“西北艺术专科学校”;1956年学校音乐、美术两系分别建校,音乐系改建为“西安音乐专科学校”;1957年学院整体搬迁至西安市南郊雁塔区长安中路现址;1960年正式定名为 西安音乐学院 ,至改革开放前一度更名陕西艺术学院;1980年,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恢复 西安音乐学院 建制。
 
 在70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艰苦创业、弦歌不辍,秉承“明德教化、乐音至善”校训,积淀形成了“和而不同、卓尔不群”的办学理念,为西北、为全国乃至世界输送了2万余名高素质的音乐艺术工作者和音乐教育工作者,涌现出赵季平、鲁日融、乔建中、和慧、闫慧昌、吕继宏等一大批活跃于国内外乐坛的著名作曲家、教育家、歌唱家和指挥家,为陕西和西北地区建立完整的高等音乐教育体系,为弘扬民族音乐艺术、普及世界优秀音乐作品、繁荣我国音乐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大西北音乐人才的摇篮”、研究传播陕西音乐文化的基地和全国影视音乐创作的重镇。
 
 学校占地总面积89548.27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8.90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525人,全日制在校生4636人。目前,学校设有作曲系、音乐学系、钢琴系、管弦系、民族器乐系、声乐系、现代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舞蹈系、思想政治教学理论研究部、基础部11个教学单位,另设有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一带一路”音乐文化高等研究院、图书馆、艺术中心、艺术博物馆、附属中等音乐学校、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培训考级中心、陕西交响乐团等直属(附属)单位。还设有交响乐团、交响管乐团、民族管弦乐团、合唱团、西安鼓乐艺术团、秦筝艺术团、青年艺术团等大学生艺术实践团体。“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为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学校现拥有艺术学理论和音乐与舞蹈学2个一级学科,均为省级优势学科,其中“音乐与舞蹈学”所辖“长安乐派研究”为省级特色学科。开设的11个本科专业中,有5个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1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了学校全部57个专业方向。课程建设方面现有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0个省级精品课程。创刊于1982年的学报《交响》,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音乐学术季刊,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社会科学卷)收录期刊。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36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8人,教育部音乐与舞蹈学科、艺术学理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5人、“三五人才”5人、省级教学名师9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183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336人。
 
 学校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威尔第国际声乐比赛金奖;意大利中提琴比赛特等奖;国际双簧管乐器协会比赛一等奖;中国音乐金钟奖美声唱法金奖、合唱金奖;中国文华奖;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音乐金唱片奖;CCTV电视歌手大奖赛美声唱法金奖、合唱银奖;CCTV钢琴小提琴大赛钢琴金奖;CCTV电视舞蹈大奖赛铜奖;文化部中国民族器乐民间乐种组合展演一、二等奖等多个重要奖项。近5年,通过学校参加社会业余音乐培训考级人数达18万人次,极大地促进了社会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学校十分重视艺术实践及国际音乐文化交流,先后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所大学、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学校先后被评为陕西省“城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民主管理先进单位”、“重点学科建设先进单位”、“依法治校示范校”、“省级文明校园”。
 
 学校始终秉承立足陕西、服务西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服务和发展路径。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坚持特色发展、高地建设、国际视野,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办学道路。坚持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形成了以周秦汉唐音乐文化、陕北红色音乐文化、西北区域音乐文化和秦派风格音乐文化为代表的办学传统。一是立足历史文化研究,在“西安鼓乐”“汉唐音乐史”“丝绸之路音乐文化”“陕北音乐文化研究”“唐乐舞”“中国琴学”等方面培育出了一批特色研究成果和高水平专家;立足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在“西安鼓乐”“陕北民歌”“秦派民乐”等方面培育出了一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成果和创造性科研力量。二是立足区域文化传播,在音乐创作与表演方面打造了“赵季平音乐工作室”“乔建中音乐地理暨中国音乐地理研究工作室”;经省政府批准,成立了“一带一路”音乐文化高等研究院。
 
 面对******繁荣文艺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崇高使命和神圣职责,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政策和文艺方针,以,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己任,以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深化综合教育改革为动力,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政治保证,聚焦“新三步走”战略和“追赶超越”目标,凝心聚力、开拓创新,为建设高水平、有特色音乐学院努力奋进!

7. 西安音乐学院教务系统入口

 一、西安音乐学院教务系统入口  西安音乐学院教务系统入口为http://jiaowu.xacom.edu.cn,学生可以复制该网址到浏览器地址进入登录页面。
  二、西安音乐学院简介  西安音乐学院是一所培养音乐艺术专门人才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全国11所独立设置的音乐专业院校之一,也是西北地区唯一独立建制的高等音乐学府,为陕西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学校坐落于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西安,东临巍巍大雁塔,西通丝路起点,北依长安古城南门,南接大兴善寺。学校创建于1949年10月,与共和国同龄。前身是贺龙元帅在晋绥边区创建的“西北军政大学音乐部”,是为适应解放大西北战略培养文艺干部应运而生。1950年改称“西北艺术学院”;1953年调整为“西北艺术专科学校”;1956年学校音乐、美术两系分别建校,音乐系改建为“西安音乐专科学校”;1957年学院整体搬迁至西安市南郊雁塔区长安中路现址;1960年正式定名为西安音乐学院,至改革开放前一度更名陕西艺术学院;1980年,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恢复西安音乐学院建制。
  在70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艰苦创业、弦歌不辍,秉承“明德教化、乐音至善”校训,积淀形成了“和而不同、卓尔不群”的办学理念,为西北、为全国乃至世界输送了2万余名高素质的音乐艺术工作者和音乐教育工作者,涌现出赵季平、鲁日融、乔建中、和慧、闫慧昌、吕继宏等一大批活跃于国内外乐坛的著名作曲家、教育家、歌唱家和指挥家,为陕西和西北地区建立完整的高等音乐教育体系,为弘扬民族音乐艺术、普及世界优秀音乐作品、繁荣我国音乐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大西北音乐人才的摇篮”、研究传播陕西音乐文化的基地和全国影视音乐创作的重镇。
  学校占地总面积89548.27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8.90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525人,全日制在校生4636人。目前,学校设有作曲系、音乐学系、钢琴系、管弦系、民族器乐系、声乐系、现代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舞蹈系、思想政治教学理论研究部、基础部11个教学单位,另设有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一带一路”音乐文化高等研究院、图书馆、艺术中心、艺术博物馆、附属中等音乐学校、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培训考级中心、陕西交响乐团等直属(附属)单位。还设有交响乐团、交响管乐团、民族管弦乐团、合唱团、西安鼓乐艺术团、秦筝艺术团、青年艺术团等大学生艺术实践团体。“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为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学校现拥有艺术学理论和音乐与舞蹈学2个一级学科,均为省级优势学科,其中“音乐与舞蹈学”所辖“长安乐派研究”为省级特色学科。开设的11个本科专业中,有5个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1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了学校全部57个专业方向。课程建设方面现有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0个省级精品课程。创刊于1982年的学报《交响》,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音乐学术季刊,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社会科学卷)收录期刊。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36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8人,教育部音乐与舞蹈学科、艺术学理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5人、“三五人才”5人、省级教学名师9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183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336人。
  学校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威尔第国际声乐比赛金奖;意大利中提琴比赛特等奖;国际双簧管乐器协会比赛一等奖;中国音乐金钟奖美声唱法金奖、合唱金奖;中国文华奖;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音乐金唱片奖;CCTV电视歌手大奖赛美声唱法金奖、合唱银奖;CCTV钢琴小提琴大赛钢琴金奖;CCTV电视舞蹈大奖赛铜奖;文化部中国民族器乐民间乐种组合展演一、二等奖等多个重要奖项。近5年,通过学校参加社会业余音乐培训考级人数达18万人次,极大地促进了社会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学校十分重视艺术实践及国际音乐文化交流,先后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所大学、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学校先后被评为陕西省“城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民主管理先进单位”、“重点学科建设先进单位”、“依法治校示范校”、“省级文明校园”。
  学校始终秉承立足陕西、服务西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服务和发展路径。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坚持特色发展、高地建设、国际视野,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办学道路。坚持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形成了以周秦汉唐音乐文化、陕北红色音乐文化、西北区域音乐文化和秦派风格音乐文化为代表的办学传统。一是立足历史文化研究,在“西安鼓乐”“汉唐音乐史”“丝绸之路音乐文化”“陕北音乐文化研究”“唐乐舞”“中国琴学”等方面培育出了一批特色研究成果和高水平专家;立足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在“西安鼓乐”“陕北民歌”“秦派民乐”等方面培育出了一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成果和创造性科研力量。二是立足区域文化传播,在音乐创作与表演方面打造了“赵季平音乐工作室”“乔建中音乐地理暨中国音乐地理研究工作室”;经省政府批准,成立了“一带一路”音乐文化高等研究院。
  面对******繁荣文艺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崇高使命和神圣职责,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政策和文艺方针,以,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己任,以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深化综合教育改革为动力,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政治保证,聚焦“新三步走”战略和“追赶超越”目标,凝心聚力、开拓创新,为建设高水平、有特色音乐学院努力奋进!

西安音乐学院教务系统入口

8. 西安工程大学教务处登录入口

一、西安工程大学教务处登录入口  西安工程大学教务处登录入口为 http://jw.xpu.edu.cn  ,学生可以复制该网址到浏览器地址进入登录页面。
  二、西安工程大学简介 
 西安工程大学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办学基础雄厚、办学特色鲜明的综合性高等学校,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高校。学校现有金花、临潼两个校区,占地108万平方米,设有15个教学单位。现有实验室13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国家级和省部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7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4个,教育部公共服务平台1个,省级创新创业基地1个。学校历经100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纺织、服装为特色,工、理、文、管、经、法、教、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高校。学校现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陕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高校、陕西省博士后创新基地高校。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其中研究生2200余人,本科生18000余人。
 
 学校于1928年开始培养本科生,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学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现有联合培养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7个。陕西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1个,省级优势学科4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学科1个。省级教学团队19个,省级精品课程及资源共享课程31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2个。学校现有本科专业63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7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专业5个。学校办有面向全国发行的学术期刊《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和《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学校拥有一支由1000余名专任教师组成的积极进取、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博士、硕士生导师510余人,二、三级教授39人,正副教授497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2人,陕西省“三五人才”3人,陕西省“*”17人,陕西省“”12人,陕西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3人,陕西省教学名师15人,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英才支持计划2人,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陕西省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3人,中国纺织学术带头人3人,陕西省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先进工作者、高校优秀青年教师、青年科技标兵、青年科技新星、高校“巾帼建功”标兵、陕西青年五四奖章等30余人。
 
 近年来,学校获得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00多项;出版教材740余部,获得省、部级奖励教材30部;承担省、部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91项;承担国家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创新项目7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04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62项,学术论文被SCI、EI、ISTP收录2400余篇。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全力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学校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可选择学校已达19所。近年来,选送赴国外交流或参加双学位联合培养学生500多名;教师出国进修、交流350多人次,邀请国(境)外专家学者来校任教、讲学、访问900多人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3项,承担国际科研合作项目30余项,主办或承办“中国国际毛纺织会议”等大型国际学术会议20余次;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合作交流,举办“国际青年导演交流会”“中巴经济走廊文化大篷车西安段”活动,成立“中巴经济走廊文化艺术研究所”等。
 
 学校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秉承“ 实业报国,负重奋进”的办学传统,践行“厚德弘毅、博学笃行”的校训,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良好校风和“崇真尚美、经纬天下”的大学精神。近年来,先后获得陕西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委”“绿色学校”“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省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和宣传思想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连续多年获“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称号,学生参加科技文化活动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700余项。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正深入学习贯彻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充分利用高等教育发展以及纺织行业转型等机遇,加快改革创新,奋力“追赶超越”,推进内涵发展,为建设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不懈奋斗。